搜索
首页 《杂咏八首》 翠鹄不近人,何为亦穷辱。

翠鹄不近人,何为亦穷辱。

意思:翠鹄不接近人,为什么也没有侮辱。

出自作者[宋]王安石的《杂咏八首》

全文赏析

这首诗以鸟喻人,借黄雀、翠鹄的命运,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无奈。 首先,诗中提到了黄雀在啄粟的时候死去,这暗示了那些为了蝇头小利而不惜冒着生命危险的人,最终往往会得不偿失。而翠鹄则因为远离人群,避免了许多不必要的麻烦和屈辱,得以安享宁静的生活。这种对比,表达了诗人对那些为了名利而疲于奔命的人的同情和对他们命运的无奈。 接着,诗人又提到了“材为世所利,高下同僵仆。”,这是对那些在社会中充当工具的人的描述。他们无论地位高低,无论身处何种环境,都可能因为自己的才能而被利用,成为别人谋取私利的工具。这种命运让他们无法自主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只能在社会的漩涡中挣扎。 最后,“能逃天地间,蠛蠓无不足。”,表达了诗人对那些能够自由选择生活方式的人的羡慕。他们像蠛蠓一样,虽然微小,但却能够自由自在地生活,无拘无束。这种自由和自主选择的生活方式,是诗人所向往的,也是他对那些能够摆脱社会束缚的人的赞美。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黄雀、翠鹄、世材和蠛蠓的命运,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无奈和不满。诗人希望人们能够摆脱名利的束缚,追求自由和自主选择的生活方式。这种思想在古代诗歌中并不常见,因此更显得珍贵和深刻。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黄雀死弹丸,厥罪在啄粟。
翠鹄不近人,何为亦穷辱。
材为世所利,高下同僵仆。
能逃天地间,蠛蠓无不足。
作者介绍 王安石简介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汉族,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区)人,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进士及第。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熙宁二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罢相,退居江宁。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郁然病逝于钟山,追赠太傅。绍圣元年(1094年),获谥“文”,故世称王文公。

王安石潜心研究经学,著书立说,被誉为“通儒”,创“荆公新学”,促进宋代疑经变古学风的形成。在哲学上,他用“五行说”阐述宇宙生成,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其哲学命题“新故相除”,把中国古代辩证法推到一个新的高度。

在文学上,他具有突出成就。其散文简洁峻切,短小精悍,论点鲜明,逻辑严密,有很强的说服力,充分发挥了古文的实际功用,名列“唐宋八大家”;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晚年诗风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北宋诗坛自成一家,世称“王荆公体”;其词写物咏怀吊古,意境空阔苍茫,形象淡远纯朴,营造出一个士大夫文人特有的情致世界。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

关键词解释

  • 近人

    读音:jìn rén

    繁体字:近人

    英语:Plesianthropus

    意思:
    1.才识短浅的人。
    晋·葛洪《抱朴子疾谬》:“于是驰逐之庸民,偶俗之近人,慕之者犹宵虫之赴明烛,学

  • 何为

    读音:hé wéi

    繁体字:何為

    意思:(何为,何为)
    I

    1.干什么,做什么。用于询问。
    《后汉书齐武王縯传》:“﹝刘稷﹞闻更始立,怒曰:‘本起兵图大事者,伯升兄弟也,今更始何为者邪?’

  • 穷辱

    读音:qióng rǔ

    繁体字:窮辱

    意思:(穷辱,穷辱)
    困穷耻辱。
    《战国策秦策三》:“若夫穷辱之事,死亡之患,臣弗敢畏也。”

    解释:1.困穷耻辱。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WWW.83334.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