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杂曲歌辞·渡辽水》 亦有白骨归咸阳,营家各与题本乡。

亦有白骨归咸阳,营家各与题本乡。

意思:也有征人牺牲被送回咸阳,军中长官呈请皇上让烈士本乡的人充任征戍。

出自作者[唐]王建的《杂曲歌辞·渡辽水》

全文赏析

这首诗《渡辽水》是一首描绘长途跋涉的艰辛,对家乡的思念,以及对生死无常的深刻理解的诗歌。它以生动的语言和真挚的情感,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对命运的无奈。 首句“此去咸阳五千里”直接点明诗人即将开始一次长途的旅程,同时也暗示着旅途中的艰辛和困难。接着,“来时父母知隔生”一句,描绘了诗人离家时的情景,父母可能并不知道他即将踏上这样一次旅程,因此诗人深感生离死别之痛。 “重著衣裳如送死”一句,进一步描绘了这种痛苦和无奈。诗人似乎在告诉读者,他重新穿上衣服就像是在送别自己一样,表达了他对这次旅程的恐惧和不安。 “亦有白骨归咸阳”一句,揭示了旅途中的危险和不确定性,也表达了诗人对生死无常的深刻理解。他明白,旅途中的每一个人都有可能变成一具白骨,被送回故乡。 “营家各与题本乡”一句,描绘了旅途中的另一种可能的结果,即成功到达目的地并获得回报。然而,这并不能减轻诗人的痛苦和不安,因为他知道这只是少数人的幸运。 “身在应无回渡日”表达了诗人在旅途中的决心和勇气。他知道这是一次艰难的旅程,但他仍然决定继续前行。即使他知道可能会有危险和困难,他仍然选择面对。 最后,“驻马相看辽水傍”描绘了诗人到达目的地后的情景,他驻马在辽水边,看着远方,期待着新的开始。这表达了诗人的希望和决心,即使他已经经历了许多困难和痛苦,他仍然愿意面对未来,寻找新的机会和希望。 这首诗以生动的语言和真挚的情感,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和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它也揭示了生死无常和旅途中的危险和不确定性,让读者深刻理解了人生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这首诗以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让读者感受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和他对生活的理解。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渡辽水,此去咸阳五千里。
来时父母知隔生,重著衣裳如送死。
亦有白骨归咸阳,营家各与题本乡。
身在应无回渡日,驻马相看辽水傍。
作者介绍
王建(768-835),字仲初,颍川(今河南许昌)人,唐朝诗人。

出身寒微,一生潦倒。曾一度从军,约46岁始入仕,曾任昭应县丞、太常寺丞等职。后出为陕州司马,世称王司马。约64岁为光州刺史。与张籍友善,乐府与张齐名,世称张王乐府。其诗题材广泛,同情百姓疾苦,生活气息浓厚,思想深刻。善于选择有典型意义的人、事和环境加以艺术概括,集中而形象地反映现实,揭露矛盾。多用比兴、白描、对比等手法,常在结尾以重笔突出主题。体裁多为七言歌行,篇幅短小。语言通俗凝练,富有民歌谣谚色彩。名篇如《田家行》、《水夫谣》、《羽林行》、《射虎行》、《古从军》、《渡辽水》、《田家留客》、《望夫石》等。他又以“宫词”知名。他的“宫词”百首,突破前人抒写宫怨的窠臼,在传统的宫怨之外,还广泛描写唐代宫中风物和宫廷生活,是研究唐代宫廷的重要材料。其五、七言近体中,有些征戍迁谪、行旅离别、幽居宦况之作,情思感人,但杂有消极颓废思想。他的绝句则清新婉约。还写过《宫中三台》、《江南三台》等小令,为中唐文人词的重要作者之一。今存有《王建诗集》、《王建诗》、《王司马集》等本及《宫词》1卷。

关键词解释

  • 咸阳

    读音:xián yáng

    繁体字:鹹陽

    英语:Xianyang

    意思:(咸阳,咸阳)
    指秦桧。
    《战国策秦策四》载,齐、韩、魏攻秦,昭王割三城以求和,且曰:“宁亡三城而悔,无危咸阳

  • 本乡

    读音:běn xiāng

    繁体字:本鄉

    意思:(本乡,本乡)

    1.原籍,故乡。
    《后汉书章帝纪》:“其令郡国募人无田欲徙它界就肥饶者,恣听之……其后欲还本乡者勿禁。”
    唐·刘禹锡《竹枝

  • 白骨

    读音:bái gǔ

    繁体字:白骨

    短语:髑髅 残骸 骸骨 骷髅 尸骨

    英语:bones of the dead

    意思:
    1.尸骨;枯骨。
    《国语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WWW.83334.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