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游云门诸兰若》 耆年不下榻,童子为烧香。

耆年不下榻,童子为烧香。

意思:老人不下床,儿童是烧香。

出自作者[宋]陆游的《游云门诸兰若》

全文赏析

这首诗《花过木阴合,溪云生暮凉。牛行响白水,鹭下点青秧。古寺宛如昔,稚松森已行。耆年不下榻,童子为烧香》是一首描绘乡村田园生活的诗,它以细腻的笔触捕捉了自然和人文的美丽景象,表达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之情。 首联“花过木阴合,溪云生暮凉。”描绘了暮色四合时分,花儿凋谢,树木繁茂,溪水上升,带起阵阵凉意的美景。这两句诗以“花过”和“木阴合”暗示出季节的转换,暮色中的清凉也给人一种宁静、平和的感觉。而“溪云生暮凉”则以动态的描述增添了诗的生动性,使得读者仿佛能感受到那阵阵凉意。 颔联“牛行响白水,鹭下点青秧。”进一步描绘了乡村田野的景象。牛在溪边行走,发出声响,激起水波荡漾;鹭鸟低飞,点过青绿的秧田。这两句诗以动衬静,凸显出乡村的宁静与和谐。 颈联“古寺宛如昔,稚松森已行。”诗人将视线转向了远处的古寺,仿佛时光倒流,一切如旧。而寺前的幼松林已经郁郁葱葱,生机勃勃。这一联既描绘了古寺的静谧,又展现了新生的生机,使得诗的意境更加丰富。 尾联“耆年不下榻,童子为烧香。”诗人表达了对乡村老人的敬仰之情。老人虽然年事已高,但仍然坚持亲自烧香拜佛,这体现了乡村人的淳朴和虔诚。而童子则乖巧地帮忙烧香,这不仅展示了乡村生活的和谐,也表达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赞美。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优美的语言、细腻的描绘展现了乡村田园生活的宁静、和谐与美丽。诗人通过对自然和人文的细致观察,表达了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同时,这首诗也体现了诗人对时光流转、人生老去的感慨,以及对淳朴、虔诚的乡村生活的向往和赞美。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花过木阴合,溪云生暮凉。
牛行响白水,鹭下点青秧。
古寺宛如昔,稚松森已行。
耆年不下榻,童子为烧香。
作者介绍 陆游简介
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绍兴)人,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

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宋高宗时,参加礼部考试,因受秦桧排斥而仕途不畅。宋孝宗即位后,赐进士出身,历任福州宁德县主簿、敕令所删定官、隆兴府通判等职,因坚持抗金,屡遭主和派排斥。乾道七年(1171年),应四川宣抚使王炎之邀,投身军旅,任职于南郑幕府。次年,幕府解散,陆游奉诏入蜀,与范成大相知。宋光宗继位后,升为礼部郎中兼实录院检讨官,不久即因“嘲咏风月”罢官归居故里。嘉泰二年(1202年),宋宁宗诏陆游入京,主持编修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和《三朝史》,官至宝章阁待制。书成后,陆游长期蛰居山阴,嘉定二年(1210年)与世长辞,留绝笔《示儿》。

陆游一生笔耕不辍,诗词文俱有很高成就,其诗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与杜甫的沉郁悲凉,尤以饱含爱国热情对后世影响深远。陆游亦有史才,他的《南唐书》,“简核有法”,史评色彩鲜明,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关键词解释

  • 下榻

    读音:xià tà

    繁体字:下榻

    英语:stay at (a hotel, etc. during a trip)

    意思:
    1.后汉·陈蕃为乐安太守。郡人周璆,高洁之士。前后郡守招命莫肯至,唯蕃

  • 童子

    读音:tóng zǐ

    繁体字:童子

    短语:稚子 幼儿 孩子 小子 小儿 孺 竖子 孩 囡 报童 小孩子 小 小孩 儿童 童 娃娃 幼 小家伙

    英语:boy

    <

  • 烧香

    读音:shāo xiāng

    繁体字:燒香

    英语:burn joss sticks

    意思:(烧香,烧香)

    1.旧俗礼拜神佛的一种仪式。礼拜时把香点着插在香炉中,表示诚敬。

  • 耆年

    读音:qí nián

    繁体字:耆年

    意思:
    1.老年人。
    南朝·齐·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诗序》:“耆年阙市井之游,稚齿丰车马之好。”
    唐·聂夷中《短歌》:“耆年无一善,何殊食乳儿。”

  • 不下

    (1).不少于。 汉 晁错 《论贵粟疏》:“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 唐 韩愈 《黄家贼事宜状》:“自用兵已来,已经二年,前后所奏杀获,计不下一二万人。” 杨朔 《乱人坑》:“八年来,单单这个乱人坑埋的死人不下六千。”
    (2).不亚于;不次于。 明 沉德符 《野获编补遗·释道·萨王二真君之始》:“此二宫者,俱在京师兑隅,雄丽轩敞,不下宫掖。” 刘光弟 《美酒行》:“云今东省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WWW.83334.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