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蝶恋花·又到绿杨曾折处》 又到绿杨曾折处,不语垂鞭,踏遍清秋路。

又到绿杨曾折处,不语垂鞭,踏遍清秋路。

意思:又到绿杨曾折的地方,不语垂鞭,踩遍清秋路。

出自作者[清]纳兰性德的《蝶恋花·又到绿杨曾折处》

全文创作背景

纳兰性德的《蝶恋花·又到绿杨曾折处》这首词的创作背景与他的一次远征有关。在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82年)八月,纳兰性德受命前往梭龙,这是他第一次率队远征。在他前往梭龙的路上,他走过了曾经熟悉的道路,看到了曾经折过绿杨的地方,这引发了他对过去时光的回忆和感慨。 这首词是纳兰性德在漫漫出关路上的内心独白,表达了他内心的孤寂和痛苦,对过去往事的眷恋,以及对未来的不知所措。他的情感在词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和历史典故的运用,展现了纳兰性德深厚的文学功底和情感世界。 因此,《蝶恋花·又到绿杨曾折处》这首词的创作背景是纳兰性德在一次远征中对自然、历史和情感的思考和表达。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又到绿杨曾折处,不语垂鞭,踏遍清秋路。
衰草连天无意绪,雁声远向萧关去。
不恨天涯行役苦,只恨西风,吹梦成今古。
明日客程还几许,沾衣况是新寒雨。
作者介绍 纳兰性德简介
纳兰性德(1655年1月19日—1685年7月1日),叶赫那拉氏,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清朝初年词人,原名纳兰成德,一度因避讳太子保成而改名纳兰性德。大学士明珠长子,其母为英亲王阿济格第五女爱新觉罗氏。

纳兰性德自幼饱读诗书,文武兼修,十七岁入国子监,被祭酒徐元文赏识。十八岁考中举人,次年成为贡士。康熙十二年(1673年)因病错过殿试。康熙十五年(1676年)补殿试,考中第二甲第七名,赐进士出身。纳兰性德曾拜徐乾学为师。他于两年中主持编纂了一部儒学汇编——《通志堂经解》,深受康熙皇帝赏识,为今后发展奠定基础。

纳兰性德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五月三十日(1685年7月1日)溘然而逝,年仅三十岁(虚龄三十有一)。纳兰性德的词以“真”取胜,写景逼真传神,词风“清丽婉约,哀感顽艳,格高韵远,独具特色“。著有《通志堂集》、《侧帽集》、《饮水词》等。

关键词解释

  • 清秋

    读音:qīng qiū

    繁体字:清秋

    意思:明凈爽朗的秋天。
    晋·殷仲文《南州桓公九井作》诗:“独有清秋日,能使高兴尽。”
    唐·杜甫《宿府》诗:“清秋幕府井梧寒,独宿江城蜡炬残。”
    清·吴谦牧

  • 曾折

    读音:zēng shé

    繁体字:曾折

    意思:屈曲貌。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扶与猗靡”裴骃集解引晋·郭璞曰:“《淮南》所谓‘曾折摩地,扶与猗委’也。”

    解释:1.屈曲貌。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WWW.83334.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