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感时述事(十首)》 好生虽大德,纵恶非圣裁。

好生虽大德,纵恶非圣裁。

意思:好生虽大德,纵恶不是圣人裁定。

出自作者[明]刘基的《感时述事(十首)》

全文赏析

这是一首表达强烈社会关怀和批评态度的诗。诗人以深邃的历史视角和鲜明的现实感,揭示了社会不公、贪婪、腐败和权力滥用等问题。 诗的开篇,诗人引用了虞舜和夏禹的故事,表明了他对于公正和道德的态度。他强调,虽然爱护生命是一种大德,但纵容恶行却并非圣明的裁决。 接着,诗人描绘了官吏贪婪、树敌结怨的社会现象,指出这源于社会的深层问题,必须追究其根源,剪除其根基。同时,他也批评了姑息养奸的态度,认为这会导致问题积重难返,祸患无穷。 然后,诗人以战争为比喻,揭露了权力滥用和上层统治者的奢华生活,而普通士卒却生活在贫困之中。这种不公导致了人心的离散,一旦遇到困难,就会崩溃。 诗人又以招安为例,揭示了社会上的阿谀奉承之风,人们为了保全自己,往往选择沉默。这种风气助长了邪恶势力的气焰,使得社会更加混乱。 最后,诗人呼吁要有正直的大臣敢于直言进谏,揭露邪恶势力,以维护社会的公正和道德。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意象,深刻地揭示了社会的不公和腐败现象,表达了诗人的强烈社会关怀和批评态度。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虞刑论小故,夏誓殄渠魁。
好生虽大德,纵恶非圣裁。
官吏逞贪婪,树怨结祸胎。
法当究其源,剪锄去根荄。
蒙茏曲全宥,驾患于后来。
滥觞不堙塞,滔天谷陵颓。
总戎用高官,沐猴戴母渼。
玉帐饫酒肉,士卒食菜苔。
未战已离心,望风遂崩摧。
招安乃倡议,和者声如雷。
天高豹关远,日月照不该。
俱曰贼有神,讨之则蒙灾。
大臣怨及己,相视若衔枚。
阿谀就姑息,华绂被死灰。
奸宄争效尤,无风自扬埃。
啸聚逞强力,谓是爵禄媒。

作者介绍 刘基简介
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汉族,字伯温,处州青田县南田乡(今属浙江省温州市文成县)人,故称刘青田,元末明初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明朝开国元勋。明洪武三年(1370)封诚意伯,故又称刘诚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赠太师,谥号文成,后人称他刘文成、文成公。

元至顺间举进士。博通经史,尤精象纬之学,时人比之诸葛亮。至正十九年(1359),朱元璋闻刘基及宋濂等名,礼聘而至。他上书陈述时务十八策,倍受宠信。参与谋划平定张士诚、陈友谅与北伐中原等军事大计。吴元年(1367)为太史令,进《戊申大统历》。奏请立法定制,以止滥杀。

朱元璋即皇帝位后,他奏请设立军卫法,又请肃正纪纲。尝谏止建都于凤阳。洪武三年(1370)十一月封诚意伯,岁禄240石。四年,赐归。刘基居乡隐形韬迹,惟饮酒弈棋,口不言功。寻以旧憾为左丞相胡惟庸所讦而夺禄。入京谢罪,留京不敢归,以忧愤疾作,胡惟庸曾派医生探视。八年,遣使护归,居一月而卒。刘基精通天文、兵法、数理等,尤以诗文见长。诗文古朴雄放,不乏抨击统治者腐朽、同情民间疾苦之作。著作均收入《诚意伯文集》。

刘基佐朱元璋平天下,论天下安危,义形于色,遇急难,勇气奋发,计划立定,人莫能测。朱元璋多次称刘基为:“吾之子房也。”在文学史上,刘基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中国民间广泛流传着“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的说法。他以神机妙算、运筹帷幄著称于世。

关键词解释

  • 非圣

    读音:fēi shèng

    繁体字:非聖

    意思:(非圣,非圣)
    诋毁圣人之道。非,通“诽”。
    《汉书金日磾传》:“非圣诬法,大乱之殃。”
    宋·欧阳修《论删去九经正义中谶纬札子》:“﹝《正义》﹞所载既

  • 大德

    读音:dà dé

    繁体字:大德

    英语:great virtue

    意思:
    1.大功德;大恩。
    《易繫辞上》:“天地之大德曰生。”
    《诗小雅谷风》:“忘我大德,思我

  • 好生

    读音:hǎo shēng

    繁体字:好生

    短语:老 坏 好 不行 稀 雅 殊 生 很 那个 特别 百般 深 蛮 挺 可怜 慌 格外 杀 酷 死去活来 十分 非常 煞 异常 不胜 怪 不得了 万

  • 圣裁

    读音:shèng cái

    繁体字:聖裁

    意思:(圣裁,圣裁)
    犹圣断。皇上的裁断。
    宋·曾慥《高斋漫录》:“宣和辛丑,策士偶询时务,范宗尹肆言时忌,考官不取,以策缴进,曰:‘某字号语言涉异,合取圣裁。’上嘉其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