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従子美得桃竹,(此山有桃竹,可作杖,而土人不识。
意思:已经跟你美得桃竹,(这座山有桃竹,可作手杖,而当地人不知道。
出自作者[宋]苏轼的《赠蒲涧信长老》
全文赏析
这首诗《优钵昙花岂有花》是一首描绘禅修生活的诗,通过对禅修环境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在静坐冥想中的心境和体验。
首联“优钵昙花岂有花,问师此曲唱谁家”,以优钵昙花(即莲花)为喻,表达了诗人对禅修的深深疑惑和探索。诗人向禅师询问此曲(可能是指禅修的体验和领悟)出自何人,表现出诗人对禅修的敬仰和好奇。
颔联“已従子美得桃竹,(此山有桃竹,可作杖,而土人不识。)予始录子美诗遗之。”诗人从杜甫的诗中得到了启示,开始记录杜甫的诗,以此作为自己禅修的指引。这一联表达了诗人对杜甫诗歌的深深敬仰,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禅修的执着和探索。
颈联“不向安期觅枣瓜,(燕坐林间时有虎,高眠粥后不闻鸦。)”描绘了静坐冥想中的心境和体验。在静坐中有时会感到恐惧和不安,但随着冥想的深入,这些恐惧和不安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内心的平静和安详。这一联生动地描绘了这种心境和体验。
尾联“胜游自古兼支许,(为采松肪寄一车)”表达了诗人对禅修的向往和追求。诗人向往古代的游历胜地,同时也向往禅师的境界和智慧。诗人希望通过禅修达到心灵的解脱和超越,同时也希望通过禅修来探索生命的真谛和意义。
总的来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禅修的深深敬仰和执着,通过对禅修环境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平静和安详,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的探索和追求。这首诗是一首充满哲理和智慧的诗,值得人们深思和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