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周氏敬荣堂诗》 君看百足虫,至死身不颠。

君看百足虫,至死身不颠。

意思:你看百足虫,到死也颠。

出自作者[宋]辛弃疾的《周氏敬荣堂诗》

全文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富有哲理的诗,通过描述古代至德之世和当今世风的对比,表达了对道德沦丧的忧虑和对人性本善的追求。 首先,诗中提到了泰伯古至德的典故,表达了对古代先贤的敬仰之情。泰伯古至德是指古代帝王泰伯让位给弟弟季历的故事,表达了古人对谦让、仁爱之德的崇尚。诗中通过这个典故,强调了当今世风中缺乏这种至德之行,引发了对当今世风的思考。 接着,诗中提到了周公和二叔的故事,表达了对兄弟之间亲情关系的重视。周公是周朝的开国功臣,二叔则是周朝的宗室贵族,他们之间因为权力争夺而产生了矛盾和纷争。诗中通过这个故事,强调了兄弟之间应该相互关爱、谦让,不应该因为私利而伤害亲情。 随后,诗中描述了春天的棠棣和秋天的鸟鸣,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对生命的珍视。棠棣是春天的花木,鸟鸣则是秋天的声音,这些美好的事物都象征着生命的存在和生命的价值。诗中通过这些描述,强调了我们应该珍惜生命、珍视亲情和友情,不应该为了私利而伤害他人。 最后,诗中表达了对当今世风的不满和忧虑。诗中提到了当今社会中一些人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忽视亲情、友情和道德伦理的现象,表达了对这种行为的批判和不满。同时,诗中也强调了人性本善的观点,认为我们应该保持善良的本性,不应该被私利所迷惑。 整首诗语言简练、寓意深刻,通过描述古代至德之世和当今世风的对比,表达了对道德沦丧的忧虑和对人性本善的追求。同时,诗中也充满了对生命的珍视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具有很强的哲理性和启示意义。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泰伯古至德,以逊天下闻。
周公去未远,二叔乃流言。
春风棠棣萼,秋日脊令原。
岂无良友生,岁晏谁急难。
当年召公诗,虑缺兄弟恩。
贤哉首阳子,此粟久不餐。
末俗益可嗟,有货无天伦。
仓卒竞锱铢,或不暇掩亲。
朝从官府去,暮与妻妾论。
手植父桑枯,俄顷楚越分。
口泽母杯圈,改作唇齿寒。
我观天地间,孰不知爱身。
有伐其左臂,那复右者存。
君看百足虫,至死身不颠。
一矢折甚易,累十力则艰。
世其有不知,利欲令智昏。

作者介绍 辛弃疾简介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辛弃疾生于金国,少年抗金归宋,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著有《美芹十论》、《九议》,条陈战守之策。由于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山居。开禧北伐前后,相继被起用为绍兴知府、镇江知府、枢密都承旨等职。开禧三年(1207年),辛弃疾病逝,年六十八。后赠少师,谥号“忠敏”。

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备受排挤、壮志难酬。但他恢复中原的爱国信念始终没有动摇,而是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现存词六百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

关键词解释

  • 至死

    解释

    至死 zhìsǐ

    [to death] 到死

    一直卧床至死

    读音:zhì sǐ

  • 百足

    读音:bǎi zú

    繁体字:百足

    英语:centipede

    意思:马陆的别名。
    晋·张华《博物志》卷二:“百足,一名马蚿,中断成两段,其头尾各异行而去。”
    清·赵翼《题棕亭见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