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故李承诚之待制六丈挽词》 清朝竟不用,白首仍忧时。

清朝竟不用,白首仍忧时。

意思:清朝最后不使用,老仍忧虑时。

出自作者[宋]苏轼的《故李承诚之待制六丈挽词》

全文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对公的赞扬和怀念,表达了对公的敬仰和怀念之情。 首先,诗中通过松树、天骥等自然物象,表达了对公的赞美之情。松树象征着坚韧不拔、生命力旺盛,而天骥则代表着才华横溢、潜力无限。这些物象都与公的品质和才华相契合。 其次,诗中通过描述公的才华和品德,表达了对公的敬仰之情。公在年少时就已经展现出了不凡的才华和品德,他能够从容应对各种场合,无论是庙堂之高还是江湖之远,都能够游刃有余。公的言谈举止之间都充满了自信和豪情,他的慷慨激昂、英勇无畏,令人敬仰不已。 然而,诗中也表达了对公的惋惜之情。尽管公才华横溢、品德高尚,但他的才华和品德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和认可。在朝堂之上,公的言辞和忠诚并没有得到朝廷的认可和重用,反而遭受了奸雄的嫉妒和排挤。这让人们感到惋惜和无奈。 最后,诗中表达了对公的怀念之情。公已经离开了很长时间,江湖之上也已经生出了白须。曾经的耆旧都已经不在了,只剩下零落存者寥寥无几。人们怀念着公的才华和品德,感叹着他的离去。 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优美,表达了对公的敬仰、怀念之情。通过松树、天骥等物象,以及公的才华和品德的描述,让人们感受到了公的伟大之处。同时,诗中也表达了对朝廷的不满和无奈,以及对奸雄的谴责和抨击。整首诗充满了对公的敬仰和怀念之情,是一首感人至深的佳作。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青青一寸松,中有梁栋姿。
天骥堕地走,万里端可期。
世无阿房宫,可建五丈旗。
又无穆天子,西征燕瑶池。
才大古难用,老死亦其宜。
丈夫恐不免,岂患莫己知。
公如松与骥,少小称伟奇。
俯仰自廊庙,笑谈无羌夷。
清朝竟不用,白首仍忧时。
愿斩横行将,请烹乾没儿。
言虽不见省,坐折奸雄窥。
嗟我去公久,江湖生白髭。
归来耆旧尽,零落存者谁。
比公嵇中散,龙性不可羁。
疑公李北海,慷慨多雄词。
凄凉五君咏,沉痛八哀诗。

作者介绍 苏轼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关键词解释

  • 白首

    读音:bái shǒu

    繁体字:白首

    英语:whitehaired

    意思:
    1.犹白髮。表示年老。
    《史记范雎蔡泽列传论》:“范雎、蔡泽世所谓一切辩士,然游说诸侯至白首无所遇者,

  • 清朝

    读音:qīng cháo

    繁体字:清朝

    英语:Qing dynasty

    意思:I
    清晨。
    三国·魏·阮籍《咏怀》之七八:“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岗。”
    宋·苏辙《僧伽

  • 不用

    读音:bù yòng

    繁体字:不用

    短语:毫无 不要 休想 决不 毫不 绝不

    英语:need not

    意思:
    1.不听从;不采纳。
    《管子小匡

  • 忧时

    读音:yōu shí

    繁体字:憂時

    意思:(忧时,忧时)
    忧念时事。
    明·刘基《次韵和孟伯真感兴诗》:“避难移家适远乡,忧时一夜百回肠。”
    胡薀玉《<中国文学史>序》:“于是朝廷赠答之风衰,草野忧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