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送沈谏议》 将幕鼓旗惊白昼,谏垣冠剑动青冥。

将幕鼓旗惊白昼,谏垣冠剑动青冥。

意思:要幕鼓旗惊讶白天,劝谏垣冠剑动青天。

出自作者[宋]曾巩的《送沈谏议》

全文赏析

这首诗歌颂了一位在东南经济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的人物,可能是一位官员或领导者。诗人用铿锵有力的语言和丰富的意象,描绘了这位英雄的形象和他的伟业。 首联“东南经济得时英,方底除书下汉庭”描绘了这位英雄在东南经济中的崛起。诗人用“得时英”来形容他的能力和机遇,用“方底除书下汉庭”来形容他的地位和权威。 颔联“将幕鼓旗惊白昼,谏垣冠剑动青冥”进一步描绘了这位英雄的威武形象。诗人用“将幕鼓旗惊白昼”来形容他的军威浩荡,用“谏垣冠剑动青冥”来形容他的直言敢谏和刚毅果敢。 颈联“指撝瓯越归谈笑,镇压江吴出醉醒”则表现了这位英雄的气魄和胆识。诗人用“指撝瓯越归谈笑”来形容他的从容不迫,用“镇压江吴出醉醒”来形容他的英勇无畏。 尾联“金鼎盐梅须大用,九霄应已梦仪刑”则表达了诗人对这位英雄的期待和祝愿。诗人用“金鼎盐梅须大用”来形容他的才华和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用“九霄应已梦仪刑”来形容他已经成为了众人仰慕的英雄。 整首诗语言豪迈、气势磅礴,通过对这位英雄的形象和伟业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他的敬仰和赞美之情。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东南经济得时英,方底除书下汉庭。
将幕鼓旗惊白昼,谏垣冠剑动青冥。
指撝瓯越归谈笑,镇压江吴出醉醒。
金鼎盐梅须大用,九霄应已梦仪刑。
作者介绍 曾巩简介
曾巩(1019年9月30日—1083年4月30日),字子固,汉族,建昌军南丰(今江西省南丰县)人,后居临川,北宋文学家、史学家、政治家。

曾巩出身儒学世家,祖父曾致尧、父亲曾易占皆为北宋名臣。曾巩天资聪慧,记忆力超群,幼时读诗书,脱口能吟诵,年十二即能为文。嘉祐二年(1057),进士及第,任太平州司法参军,以明习律令,量刑适当而闻名。熙宁二年(1069),任《宋英宗实录》检讨,不久被外放越州通判。熙宁五年(1072)后,历任齐州、襄州、洪州、福州、明州、亳州、沧州等知州。元丰四年(1081),以史学才能被委任史官修撰,管勾编修院,判太常寺兼礼仪事。元丰六年(1083),卒于江宁府(今江苏南京),追谥为“文定”。

曾巩为政廉洁奉公,勤于政事,关心民生疾苦,与曾肇、曾布、曾纡、曾纮、曾协、曾敦并称“南丰七曾”。曾巩文学成就突出,其文“古雅、平正、冲和”,位列唐宋八大家,世称“南丰先生”。

关键词解释

  • 冠剑

    读音:guān jiàn

    繁体字:冠劍

    意思:(冠剑,冠剑)
    古代官员戴冠佩剑,因以“冠剑”指官职或官吏。
    南朝·梁·江淹《到主簿日事诣右军建平王》:“常欲永辞冠剑,弋钓畎壑。”
    宋·司马光《楚宫行

  • 青冥

    读音:qīng míng

    繁体字:青冥

    英语:sky

    意思:
    1.形容青苍幽远。指青天。
    《楚辞九章悲回风》:“据青冥而摅虹兮,遂儵忽而扪天。”
    王逸注:“上至玄

  • 白昼

    读音:bái zhòu

    繁体字:白晝

    短语:光天化日

    英语:daytime

    意思:(白昼,白昼)
    白天。
    《鹖冠子度万》:“光绪知无道,上乱天文,下灭地理

  • 鼓旗

    读音:gǔ qí

    繁体字:鼓旗

    意思:鼓和旗。古代军中用以指挥战斗的工具。
    《管子轻重乙》:“鼓旗未相望,众少未相知,而莱人大遁。”
    《史记封禅书》:“祠蚩尤,衅鼓旗。”
    《宋史礼志二四

  • 惊白

    读音:jīng bái

    繁体字:驚白

    意思:(惊白,惊白)
    惊讶地告诉。
    《新唐书孙伏伽传》:“伏伽拜御史时,先被内旨,而制未出,归卧于家,无喜色。顷之,御史造门,子弟惊白,徐起见之。”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WWW.83334.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