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金缕曲 慰西溟》 听谯鼓,二更彻。

听谯鼓,二更彻。

意思:听取鼓楼,二更彻。

出自作者[清]纳兰性德的《金缕曲 慰西溟》

全文赏析

这是一首非常有深度的诗,作者通过描绘个人的情感和人生观,表达了对命运、人生价值以及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 首段“何事添凄咽?但由他、天公簸弄,莫教磨涅。”诗人似乎在诉说自己为何感到凄咽,但或许是命运如天公般捉弄,或许是世事如磨石般考验。这里,诗人以一种沉静而深情的语调,表达了对人生的无奈和感慨。 “失意每多如意少,终古几人称屈。”这是对人生常态的深刻揭示,也是对人生不如意的无奈接受。无论何时,人们总是为那些未得到满足的期待而感到遗憾,而这种遗憾似乎永无止境。 “须知道、福因才折。”这里诗人似乎在提醒自己,过多的期待和欲望可能会带来反效果,正如才华横溢的人往往更容易遭受挫折。这是一种对人生智慧的深刻理解。 “独卧藜床看北斗,背高城、玉笛吹成血。听谯鼓、二更彻。”诗人在此描绘了自己在深夜独卧的情景,看着北斗星指引方向,听着谯鼓报时的情景。这里透露出一种孤独和寂寥的情感,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马迹车尘忙未了,任西风、吹冷长安月。”这里是对社会现实的描绘,揭示了人们为了名利而忙碌,却往往忽视了内心的真实需求。诗人在此表达了对这种现实的无奈和批判。 “又萧寺,花如雪。”结尾的描绘,既是对前文的总结,也是对未来的期待。在萧瑟的寺庙中,花如雪花般飘落,这似乎象征着诗人的心境,既凄凉又期待。 总的来说,这首诗充满了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慨,既有对命运的无奈接受,也有对社会的批判和期待。诗人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情的表达,展现了自己对人生的深刻理解和感悟。这是一首值得反复品味和欣赏的诗篇。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何事添凄咽?
但由他、天公簸弄,莫教磨涅。
失意每多如意少,终古几人称屈。
须知道、福因才折。
独卧藜床看北斗,背高城、玉笛吹成血。
听谯鼓,二更彻。
丈夫未肯因人热,且乘闲、五湖料理,扁舟一叶。
泪似秋霖挥不尽,洒向野田黄蝶。
须不羡、承明班列。
马迹车尘忙未了,任西风、吹冷长安月。
又萧寺,花如雪。
作者介绍 纳兰性德简介
纳兰性德(1655年1月19日—1685年7月1日),叶赫那拉氏,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清朝初年词人,原名纳兰成德,一度因避讳太子保成而改名纳兰性德。大学士明珠长子,其母为英亲王阿济格第五女爱新觉罗氏。

纳兰性德自幼饱读诗书,文武兼修,十七岁入国子监,被祭酒徐元文赏识。十八岁考中举人,次年成为贡士。康熙十二年(1673年)因病错过殿试。康熙十五年(1676年)补殿试,考中第二甲第七名,赐进士出身。纳兰性德曾拜徐乾学为师。他于两年中主持编纂了一部儒学汇编——《通志堂经解》,深受康熙皇帝赏识,为今后发展奠定基础。

纳兰性德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五月三十日(1685年7月1日)溘然而逝,年仅三十岁(虚龄三十有一)。纳兰性德的词以“真”取胜,写景逼真传神,词风“清丽婉约,哀感顽艳,格高韵远,独具特色“。著有《通志堂集》、《侧帽集》、《饮水词》等。

关键词解释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WWW.83334.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