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会稽绝句三首》 欲载一樽乘兴去,不知何处有残花。

欲载一樽乘兴去,不知何处有残花。

意思:想装一盏乘兴离去,不知道是什么地方有残花。

出自作者[宋]曾巩的《会稽绝句三首》

全文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对春天消逝的哀愁,以及岁月流逝、年华老去的感慨。每年春天的尾声,常常伴随着连绵的雨水,给人一种忧愁的感觉。而诗人又身处江湖,两鬓已斑白,更增添了岁月的沧桑感。诗人想要带着酒乘兴而去,寻找残留的春花,却又不知道花在哪里。整首诗充满了对时光流转、人生无常的感慨,以及一种淡淡的忧郁和无奈。 在艺术表现上,这首诗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象征手法。“俗雨”象征着生活的困难和挫折,“江湖”则象征着人生的波折和漂泊。而“两鬓华”则直接描绘了诗人的老年形象,表现了岁月的无情。诗人通过“载一樽乘兴去”表达了对生活的无奈和不甘,而“不知何处有残花”则更加突出了诗人的迷茫和孤独。 整首诗意境深远,语言简练,情感真挚,展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感悟。通过对春天消逝的描绘,诗人表达了对生命短暂和珍贵的感慨,使读者对生活和人生有了更深的思考和感悟。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年年俗雨愁春晚,况是江湖两鬓华。
欲载一樽乘兴去,不知何处有残花。
作者介绍 曾巩简介
曾巩(1019年9月30日—1083年4月30日),字子固,汉族,建昌军南丰(今江西省南丰县)人,后居临川,北宋文学家、史学家、政治家。

曾巩出身儒学世家,祖父曾致尧、父亲曾易占皆为北宋名臣。曾巩天资聪慧,记忆力超群,幼时读诗书,脱口能吟诵,年十二即能为文。嘉祐二年(1057),进士及第,任太平州司法参军,以明习律令,量刑适当而闻名。熙宁二年(1069),任《宋英宗实录》检讨,不久被外放越州通判。熙宁五年(1072)后,历任齐州、襄州、洪州、福州、明州、亳州、沧州等知州。元丰四年(1081),以史学才能被委任史官修撰,管勾编修院,判太常寺兼礼仪事。元丰六年(1083),卒于江宁府(今江苏南京),追谥为“文定”。

曾巩为政廉洁奉公,勤于政事,关心民生疾苦,与曾肇、曾布、曾纡、曾纮、曾协、曾敦并称“南丰七曾”。曾巩文学成就突出,其文“古雅、平正、冲和”,位列唐宋八大家,世称“南丰先生”。

关键词解释

  • 乘兴

    读音:chéng xìng

    繁体字:乘興

    短语:就势 就 乘 趁热打铁 趁机 随着 趁早 趁着 乘胜 乘机 趁

    英语:in high spirits

    意思:

  • 残花

    读音:cán huā

    繁体字:殘花

    意思:(残花,残花)
    将谢的花;未落尽的花。
    北周·庾信《和宇文内史入重阳阁》:“旧兰憔悴长,残花烂漫舒。”
    唐·刘长卿《感怀》诗:“秋风落叶正堪悲,黄菊残花欲待

  • 何处

    读音:hé chǔ

    繁体字:何處

    英语:where

    意思:(何处,何处)
    哪里,什么地方。
    《汉书司马迁传》:“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唐·王昌龄《梁苑》诗:“万乘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WWW.83334.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