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生终莫报,九死谅难追。
意思:老先生始终没有报,九死确实难找。
出自作者[唐]李商隐的《撰彭阳公志文毕有感》
全文赏析
这首诗的题目是《延陵留表墓,岘首送沈碑》,作者通过描绘两个地方——延陵和岘首,表达了对历史、文化和人生的深刻思考。
首句“延陵留表墓”中的“延陵”是春秋时吴国的国都,是吴公子季札的封地。季札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对吴国的政治走向提出建议,并始终保持谦逊和敬畏。这里的“留表墓”可能暗指季札的墓地,他的行为和品质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岘首送沈碑”中的“岘首”是地名,位于今天的湖北襄阳。这里的故事与沉碑的传说有关。传说东汉的李攀登岘山时,见风景甚美,欲吟诗留念,但见石上有“沉碑”二字,便把碑沉入湖中。这里的“沈碑”可能象征着对历史的尊重和敬畏,也暗示了诗人对人生和历史的深刻理解。
“敢伐不加点,犹当无愧辞。”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和人生的态度。他敢于面对历史,不妄加篡改,即使面对他人的评价,也要坦然接受。这体现了诗人对历史的尊重和对自我行为的自信。
“百生终莫报”和“九死谅难追”两句表达了人生的无常和有限性。即使一生都无法回报历史的恩情,也应当无怨无悔;即使面临九死一生的境地,也应当尽力而为。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深刻理解,也体现了他的坚韧和执着。
最后,“待得生金后,川原亦几移。”这句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期待和希望。他相信在未来的某一天,历史会得到更好的记载和传承,而那时,或许连现在的山川原野都会有所改变。这体现了诗人对历史发展的深刻理解,也表达了他对未来的乐观和期待。
总的来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历史、人生、未来的深刻思考和理解,体现了他的坚韧、自信、尊重历史和乐观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