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咏史下·曹操七首》 刘备孙宇岂可忘,南来举趾遽扬扬。

刘备孙宇岂可忘,南来举趾遽扬扬。

意思:刘备孙宇怎么忘,南来走路就得意洋洋地。

出自作者[宋]陈普的《咏史下·曹操七首》

全文赏析

这首诗是针对三国时期刘备、孙权联合抗曹的策略进行赏析的。诗中表达了对刘备和孙权的赞扬,同时也对刘琮投降曹军的行为进行了批评。 首句“刘备孙宇岂可忘”表达了诗人对刘备和孙权的策略的肯定,认为他们不能被忘记。刘备和孙权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们联合抗曹的策略在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诗人对他们的赞扬表明他对历史的理解和对英雄人物的敬仰。 “南来举趾遽扬扬”描绘了刘备和孙权南下的步伐轻快,表现出他们积极进取的态度。诗人通过描绘他们的行动,表达了对他们英勇无畏精神的赞赏。 “刘琮脱用王威计,送死何须到武昌”是对刘琮投降曹军的批评。刘琮在荆州被曹军攻破时,没有采取积极的抵抗措施,而是选择了投降。这种行为不仅让荆州人民遭受了巨大的灾难,也损害了刘备和孙权的战略布局。诗人对这种行为进行了批评,认为刘琮不应该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将整个荆州人民推向死亡的边缘。 整首诗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描绘和评价,表达了诗人对英勇无畏、团结合作精神的赞赏,同时也对自私自利、不顾大局的行为进行了批评。这种对历史事件的评价,不仅体现了诗人对历史的理解,也反映了他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总的来说,这首诗是一首充满历史感和人文关怀的佳作,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描绘和评价,表达了诗人对英勇无畏、团结合作精神的赞赏和对自私自利行为的批评。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刘备孙宇岂可忘,南来举趾遽扬扬。
刘琮脱用王威计,送死何须到武昌。

关键词解释

  • 扬扬

    读音:yáng yáng

    繁体字:揚揚

    英语:complacently

    意思:(参见扬扬,飏飏)

    近义词: 摊场、碾场、登场

    解释:

  • 刘备

    读音:liú bèi

    词语解释

    ⒈  即蜀汉昭烈帝。三国时蜀汉的建立者。字玄德,涿郡涿县(今河北涿州)人。东汉末起兵,参与镇压黄巾军。军阀混战中采用诸葛亮联孙抗曹的计谋,于公元208年在赤壁大败曹操,占领荆州,后又夺取益州和汉中,力量逐渐壮大。221年称帝,都成都,国号汉。次年在吴蜀夷

  • 岂可

    读音:qǐ kě

    繁体字:豈可

    英语:(used in a rhetorical question) on no account should.

    意思:(岂可,岂可)
    表示反诘。相当于怎么可以。<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WWW.83334.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