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西江月·堂上谋臣尊俎》 不日四方来贺。

不日四方来贺。

意思:不天四方来祝贺。

出自作者[宋]刘过的《西江月·堂上谋臣尊俎》

全文赏析

【注释】:
宁宗嘉泰四年(1204)韩侂胄定议伐金,其用心是为建功固宠。当时南宋国用未足,军备松弛,人心未集,不久韩侂胄就挥师北上,结果大败而归。故这次北伐本身意义不大,但在主和派长期把持朝政,抗战派军民长期受压制之后,还是确实起到了振奋民心的作用,因此,受到朝中抗战派人士和全国军民的响应。刘过的这首词即是当年为祝贺韩侂胄生日而写的,词中表达了爱国军民企盼北伐胜利的共同心声。
上半阕写有利于北伐的大好形势,说堂上有善谋的贤臣,边疆有能战的将士,天时、地利与人和都对南宋王朝有利,因而伐金是切实可行的。对自己力量的自豪和肯定,是向当地朝野普遍存在的自卑、畏敌情绪的挑战。进入下半阕,由全国形势说到韩侂胄本人:先写今日治国,次写明年胜利。句中那胜利在握的豪情和壮志 ,不要说在当时存在巨大的鼓舞力量,即使现在去读,也给人增添信心和勇气。
刘过词学辛弃疾。黄说刘过 :“多壮语,盖学稼轩也 。”(《花庵词选》),以本篇而论,在艺术上就有以下两点颇有辛词精神:第一、大量使用前人成句和典故,增强了词篇的表现力。比如,此词上片“天时地利与人和”化用《孟子·公孙丑下》:“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因而该句在说明天时、地利 、人和都有利的同时,还有着强调人和的作用,这样,一方面使得它与前两句联系起来,另一方面也符合向韩侂胄祝寿的主题。其次,“‘燕可伐欤?’曰:‘可’”用《孟子·公孙丑下》 :“沈同以其私问曰:‘燕可伐欤 ?’孟子曰 :‘可。’”由于用了“圣人”之言,并把侂胄伐金和历史上的伐燕联系起来,既使语气铿锵有力,又巧妙地完成了向下片的过渡。下片中的“ 带砺山河”用《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序》中“使河如带 ,泰山若厉(厉,通砺,磨刀石),国以永宁,爰及苗裔 。”原典的意思是:即使黄河变得像带子那么窄了,泰山变得像磨刀石那么小了(意思永远不可能 ),诸侯的封国也将安然无恙,勋臣之富贵将永远传给子孙后代。使用这个典故,把韩侂胄暗中比作汉高祖的开国重臣,预祝他明年建立不世之功,却不露阿谀之态,深得寿词之三昧 。“大家齐唱《大风歌》”用《史记·高祖本纪》 :“高祖还归,过沛,留。置酒沛市 ,悉召故人父老子弟纵饮。发沛中儿,得百二十人,教之歌。酒酣,高祖击筑,自为歌诗曰:‘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令儿皆和习之。”刘过的“大家齐唱《大风歌》”,容易想起“威加海内兮归故乡”的歌词,而这类歌词,对于山河破碎的国家,对于大批背井离乡的人民,对于求功心切的韩侂胄 ,无疑都是一种鼓舞。
第二 、语言流利、洒脱,具有辛词酣畅淋漓的情味。这种风格的形成,是和以下几种语言材料的使用分不开的:一、口语和熟语,如“大家齐唱” 、“四方来贺 ”、“谋臣尊俎”、“将士干戈”;二、散文成句,如“天时地利与人和”、“‘燕可伐欤?’曰:‘可’”;三、常用典故,如所用《孟子》两则与《史记》两则。这些词语由于为人们所耳熟能详 ,因而读来亲切明快,一气呵成。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堂上谋臣尊俎,边头将士干戈。
天时地利与人和。
燕可伐欤曰可。
今日楼台鼎鼐,明年带砺山河。
大家齐唱大风歌。
不日四方来贺。
作者介绍
刘过(1154~1206)南宋文学家,字改之,号龙洲道人。吉州太和(今江西泰和县)人,长于庐陵(今江西吉安),去世于江苏昆山,今其墓尚在。四次应举不中,流落江湖间,布衣终身。曾为陆游、辛弃疾所赏,亦与陈亮、岳珂友善。词风与辛弃疾相近,抒发抗金抱负狂逸俊致,与刘克庄、刘辰翁享有“辛派三刘”之誉,又与刘仙伦合称为“庐陵二布衣”。有《龙洲集》、《龙洲词》、明毛晋汲古阁《龙洲道人诗集》

关键词解释

  • 不日

    读音:bù rì

    繁体字:不日

    短语:在即

    英语:within the next few days

    意思:
    1.不久。
    《诗大雅灵臺》:“经始灵臺,经

  • 四方

    读音:sì fāng

    繁体字:四方

    短语:方块 方框

    英语:four-way

    意思:
    1.指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礼记射义》:“男子生,桑弧蓬矢六,以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WWW.83334.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