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荷叶杯·镜水夜来秋月》 镜水夜来秋月,如雪。

镜水夜来秋月,如雪。

意思:镜湖昨夜秋月,如雪。

出自作者[唐]温庭筠的《荷叶杯·镜水夜来秋月》

全文赏析

此词描绘了一幅清幽雅丽的秋夜采莲图,抒写了采莲少女在月夜中的惆怅心绪。全词节奏天然,颇为人们称赏。
首起二句以映池秋月起兴,八字缀连时间景物:秋水,秋夜,秋月,水平如镜,月光如雪,构成了一幅秋夜月下湖上怀春图。接着以“采莲时”写采莲,时已秋日,莲子成熟,采莲开始。这是件引人遐思的事情,因为采莲常常蕴含着男女情爱意旨的表达。南朝乐府民歌《西洲曲》中即云:“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女子爱恋情郎的心清澈如水,热情似火,显得格外纯真、赤诚。另如晚唐皇甫松的《采莲子》词:“船动湖光滟滟秋,贪看年少信船流。无端隔水抛莲子,遥被人知半日羞。”情窦初开的采莲少女被岸上的英俊少年迷住了,爱情的火焰悄悄燃起。她下意识地抛出一颗莲子——一颗少女初恋的心。所以,这里的采莲活动也隐含着对情爱的渴望和追求。接着再写主人公的离愁。此词贵在捕捉主人公一瞬间的情感:她面对自己映在水光之中的娇颜,顿生孤寂与惆怅。“对寒浪”与“镜水”“秋月”照应,写采莲女子面对秋月下的荷塘,凝思暗想,感到心境凄凉,因而“惆怅”,失意与哀伤袭上心头。结拍“正思惟”是“对寒浪”的延展、继续:女子仍然在思念着心上人,越想越失望,越想越哀伤,正可谓“剪不断,理还乱”。这里写出了主人公人在采莲,而心不在焉。同时“红粉”与“寒浪”的映照,“惆怅”心情的揭示,“思惟”意念的抒发,令这清雅的荷塘月夜增添了一丝淡淡的感伤色彩。
这首词写得很精练,紧抓采莲女月夜伫立凝思这一意象,用简洁凝练的笔法,层层递进,把少女那种孤寂、苦闷、惆怅的心境展露无遗,并把她那愁思难解、痴情痴想的形象活脱脱地展现在人们面前。短短二十三字,就把情景融与一体,可见其卓绝的想象力和高超的驾驭语言的能力。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镜水夜来秋月,如雪。
采莲时,小娘红粉对寒浪。
惆怅,正思惟。
作者介绍 温庭筠简介
温庭筠(约812年-约866年),本名岐,艺名庭筠,字飞卿,男,汉族,唐代并州祁县(今山西省晋中市祁县)人,晚唐时期诗人、词人。唐初宰相温彦博之后裔。出生于没落贵族家庭,富有天赋,文思敏捷,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有“温八叉”之称。

温庭筠多次考进士均落榜,一生恨不得志,行为放浪。曾任随县和方城县尉,官至国子监助教。然恃才不羁,又好讥刺权贵,多犯忌讳,取憎于时,故长被贬抑,终生不得志。精通音律、工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其诗辞藻华丽,浓艳精致,内容多写闺情,少数作品对时政有所反映。其词艺术成就在晚唐诸词人之上,为“花间派”首要词人,对词的发展影响较大。在词史上,与韦庄齐名,并称“温韦”。存词七十余首。有《花间集》遗存。后人辑有《温飞卿集》及《金奁集》。其词作更是刻意求精,注重词的文采和声情。被尊为“花间词派”之鼻祖。

关键词解释

  • 镜水

    读音:jìng shuǐ

    繁体字:鏡水

    意思:(镜水,镜水)

    1.平静明凈的水。
    唐·李肇《唐国史补》卷下:“凡造物由水土,故江东宜纱绫、宣纸者,镜水之故也。”
    唐·温庭筠《荷叶杯》词:

  • 秋月

    读音:qiū yuè

    繁体字:秋月

    意思:
    1.秋夜的月亮。
    晋·陶潜《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诗:“叩枻新秋月,临流别友生。”
    唐·杜甫《十七夜对月》诗:“秋月仍圆夜,江村独老身。”

  • 夜来

    读音:yè lái

    繁体字:夜來

    英语:yesterday

    意思:(夜来,夜来)

    1.入夜。
    唐·杜甫《遣怀》诗:“夜来归鸟尽,啼杀后栖鸦。”

    2.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WWW.83334.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