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拟试置章御座二首》 聪明开二帝,道德劝三王。

聪明开二帝,道德劝三王。

意思:聪明开二帝,道德劝说三王。

出自作者[宋]王珪的《拟试置章御座二首》

全文赏析

这首诗是赞美一位朝廷大臣的,他希望皇帝能够像二帝三王那样治理国家,同时也表达了他忧国忧民的情怀。 首联“君心图治切,座置直臣章”,直接点明主题,表达了作者对这位大臣的敬仰之情。他渴望国家能够得到治理,而这位大臣则是朝廷中直言进谏的直臣,他的奏章被留在皇帝的座位上,表明他的忠诚和直言进谏的态度。 颔联“密奏留中扆,虚怀拱峻廊”,进一步描绘了这位大臣的忠诚和智慧。他的密奏被留在皇帝的座位上,表明他对于国家大事的关心和忠诚。而他拱立在朝廷之中,虚怀若谷,表明他对于朝廷的尊重和对于国家的责任感。 颈联“聪明开二帝,道德劝三王”,通过赞美古代二帝三王的智慧和道德,表达了作者对于这位大臣的期望和赞美。他希望这位大臣能够像二帝三王那样聪明有德,为国家治理做出更大的贡献。 尾联“欲识忧民意,忠规偿可忘”,表达了作者对于这位大臣的敬仰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他对于这位大臣忧国忧民的情怀的赞赏。他希望这位大臣能够继续保持忧民之心,为国家治理做出更大的贡献。 整首诗表达了作者对于这位大臣的敬仰之情和对于国家治理的期望,同时也表达了他对于这位大臣忧国忧民的情怀的赞赏。整首诗语言简练,情感真挚,是一首优秀的诗歌。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君心图治切,座置直臣章。
密奏留中扆,虚怀拱峻廊。
聪明开二帝,道德劝三王。
温室焚初藁,丹帷缉旧囊。
程书劳夜览,造膝被天光。
欲识忧民意,忠规偿可忘。
作者介绍
王珪(1019年—1085年6月12日),字禹玉,北宋名相、著名文学家。祖籍成都华阳,幼时随叔父迁居舒州(今安徽省潜山县)。

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王珪进士及第,高中榜眼。初通判扬州,召直集贤院。历官知制诰、翰林学士、知开封府等。神宗熙宁三年(1070年),拜参知政事。熙宁九年(1076年),进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元丰五年(1082年),拜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元丰六年(1083年),封郇国公。哲宗即位,封岐国公。旋卒于位,年六十七,赠太师,谥文恭。

关键词解释

  • 二帝

    读音:èr dì

    繁体字:二帝

    意思:
    1.指唐尧与虞舜。
    《书大禹谟》“文命敷于四海,祗承于帝”唐·孔颖达疏:“此禹能以文德教命布陈于四海,又能敬承尧·舜,外布四海,内承二帝,言其道周备。”

  • 三王

    读音:sān wáng

    繁体字:三王

    意思:
    1.指夏、商、周三代之君。
    (1)夏禹、商汤、周武王。
    《谷梁传隐公八年》:“盟诅不及三王。”
    范宁注:“三王,谓夏、殷、周也。

  • 聪明

    读音:cōng míng

    繁体字:聰明

    短语:精明能干 小聪明 智 足智多谋 隽 明白 耳聪目明 灵性 灵气 颖慧 大智若愚

    英语:intelligent

    意思:

  • 帝道

    读音:dì dào

    繁体字:帝道

    意思:
    1.古指理想的帝王治国之道。
    《庄子天道》:“天道运而无所积,故万物成;帝道运而无所积,故天下归。”
    《史记商君列传》:“吾说公以帝道,其志不开悟矣。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WWW.83334.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