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潼关》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意思:黄河流大野还嫌束缚,山进入潼关没有解平。

出自作者[清]谭嗣同的《潼关》

全文创作背景

《潼关》是清末诗人谭嗣同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主要与诗人的经历和历史背景有关。首先,从诗人个人的经历来看,谭嗣同在年轻时曾游历各地,增长了见识,并在游历过程中产生了对祖国的深厚感情。当他登上潼关,看到关山雄壮,黄河滚滚,自然景色与人的情感相互交融,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 其次,从历史背景来看,当时的中国正处于民族危机之中,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瓜分愈演愈烈,满清王朝腐朽且摇摇欲坠。谭嗣同对此深感忧虑,他的爱国之情在《潼关》一诗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诗人在描绘潼关险要的地势和壮丽的自然风光的同时,也表达了对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的关切。 综上所述,《潼关》的创作背景主要源于诗人谭嗣同的个人游历经历和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注。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作者介绍 谭嗣同简介
谭嗣同(1865.3.10—1898.9.28),男,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维新派人士。其所著的《仁学》,是维新派的第一部哲学著作,也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中的重要著作。

谭嗣同早年曾在家乡湖南倡办时务学堂、南学会等,主办《湘报》,又倡导开矿山、修铁路,宣传变法维新,推行新政。

公元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谭嗣同参加领导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杀,年仅33岁,为“戊戌六君子”之一。

关键词解释

  • 潼关

    引用解释

    关隘名。古称 桃林塞 。 东汉 时设 潼关 ,故址在今 陕西省 潼关县 东南,处 陕西 、 山西 、 河南 三省要冲,素称险要。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河水四》:“ 河 在 关 内,南流,潼激关山,因谓之 潼关 。” 唐 杜甫 《北征》诗:“ 潼关 百万师,往者散何卒。” 姚雪垠 《李自成》第一卷第四章:“只要明天从 潼关 附近冲过

  • 大野

    读音:dà yě

    繁体字:大野

    意思:
    1.广大的原野、田野。
    唐·李邕《石赋》:“植杖大野,周目层巖。”
    宋·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

  • 河流

    读音:hé liú

    繁体字:河流

    英语:river

    意思:
    1.指黄河水流。
    南朝·宋·傅亮《为宋公至洛阳谒五陵表》:“河流遄疾,道阻且长。”
    《清史稿河渠志一》: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WWW.83334.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