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锦衣篇答赠钱君德夫》 闱中幕下岂所志,有托而逃世莫知。

闱中幕下岂所志,有托而逃世莫知。

意思:考场中幕下哪里的志向,有借口而逃世人都不知道。

出自作者[明]徐渭的《锦衣篇答赠钱君德夫》

全文赏析

这首诗以豪放悲壮的笔触,描绘了一位古代英雄的形象,他不仅有才华,而且有胆有识,但最终却因种种原因,未能实现自己的抱负。诗中通过对这位英雄的赞美,表达了对那些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之人的同情和感慨。 首联“啸蹙风云悲下雨,丈夫自是人中虎”,描绘了英雄的豪迈气概,他的一声长啸,如同风云翻滚,悲壮地落下雨水,展现出他非凡的气势和力量。这一联通过形象化的描绘,将英雄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令人印象深刻。 颔联“骂座曾喧丞相筵,槌鼓终埋江夏土”,描述了英雄在历史上的一些事迹,他曾经在宴会上大声斥责权贵,虽然场面喧闹,但最终却只能在江夏之地孤独地埋葬自己。这一联通过细节描写,展现了英雄的刚烈性格和坚韧不拔的精神。 接下来几联,诗人通过对不同人物的赞美,表达了对英雄的敬仰之情。诗中提到的“南州有士”、“应科赴召”、“闱中幕下”等人物,都是具有才华和抱负的人,但他们的志向并非只在科举和官场之上,他们还有更高的追求。 最后,诗人表达了自己对英雄的敬仰和感慨之情。他认为英雄的才华和抱负应该得到更好的发挥和实现,而不是被束缚在世俗的桎梏之中。同时,他也表达了自己对英雄的同情和感慨,认为英雄的遭遇令人痛心疾首。 整首诗情感激昂,语言生动,通过对英雄形象的描绘和对历史事件的回顾,表达了对那些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之人的同情和感慨。这首诗不仅具有艺术价值,也具有深刻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啸蹙风云悲下雨,丈夫自是人中虎。
骂座曾喧丞相筵,槌鼓终埋江夏土。
南州有士气不羁,应科赴召靡不为。
闱中幕下岂所志,有托而逃世莫知。
西河高士双眼碧,阅人多矣金在石。
独许文章可将兵,到处降旗出城壁。
渭也闻之笑开口,渭才敢望诸君后。
小技元羞执戟人,雄心自按调鹰手。
古来学道知者希,今世谁论是与非。
啸歌本是舒孤抱,文字翻为触祸机。
君不见,沈锦衣?
作者介绍 徐渭简介
徐渭(1521年3月12日—1593年),汉族,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青藤老人、青藤道士、天池生、天池山人、天池渔隐、金垒、金回山人、山阴布衣、白鹇山人、鹅鼻山侬、田丹水、田水月(一作水田月)。明代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戏曲家、军事家。

曾担任胡宗宪幕僚,助其擒徐海、诱汪直。胡宗宪被下狱后,徐渭在忧惧发狂之下自杀九次却不死。后因杀继妻被下狱论死,被囚七年后,得张元忭等好友救免。此后南游金陵,北走上谷,纵观边塞阨塞,常慷慨悲歌。晚年贫病交加,藏书数千卷也被变卖殆尽,他自称“南腔北调人”,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去世,年七十三。

徐渭多才多艺,在诗文、戏剧、书画等各方面都独树一帜,与解缙、杨慎并称“明代三才子”。他是中国“泼墨大写意画派”创始人、“青藤画派”之鼻祖,其画能吸取前人精华而脱胎换骨,不求形似求神似,山水、人物、花鸟、竹石无所不工,以花卉最为出色,开创了一代画风,对后世画坛(如八大山人、石涛、扬州八怪等)影响极大。书善行草,写过大量诗文,被誉为“有明一代才人”。能操琴,谙音律,爱戏曲,所著《南词叙录》为中国第一部关于南戏的理论专著,另有杂剧《四声猿》、《歌代啸》及文集传世。

关键词解释

  • 幕下

    读音:mù xià

    繁体字:幕下

    意思:
    1.帐幕之下。
    《左传哀公二年》:“宵攻郑师,取蜂旗于子姚之幕下。”
    《战国策魏策一》:“乐羊为魏将而攻中山。其子在中山,中山之君烹其子而遗之羹。

  • 逃世

    读音:táo shì

    繁体字:逃世

    英语:retire from the world

    意思:犹避世。谓隐居不仕。
    晋·皇甫谧《高士传老莱子》:“老莱子者,楚人也。当时世乱,逃世耕于蒙山之阳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WWW.83334.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