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故都》 至竟不如隋炀帝,破家犹得到扬州。

至竟不如隋炀帝,破家犹得到扬州。

意思:到最后不会像隋炀帝,把家还可以到扬州。

出自作者[唐]罗隐的《故都》

全文赏析

这首诗的主题是批评和讽刺。它通过对江南江北两个风流人物的描述,表达了对他们的不屑和批评。 首句“江南江北两风流”,诗人首先描绘了两个风流人物,一个在江南,一个在江北,他们各自都有自己的风采和魅力。这里的“风流”一词,既有对他们的赞美,也有对他们的期待和期望。 “一作迷津一拜侯”则是对这两个风流人物的转折和转折点进行描述。一个可能因为迷失道路而寻求指引,另一个则对权力和地位的追求到了极点,他们都在寻求自己的出路和成功。 “至竟不如隋炀帝,破家犹得到扬州”是对这两个人的最终评价。诗人认为,虽然他们最终都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甚至失去了家庭和财产,但他们仍然不如隋炀帝。隋炀帝虽然失去了江山,但他的影响力仍然存在,他的名字也成为了历史的记忆。而这两个风流人物,虽然曾经风光无限,但最终却落得个破家亡身的结局。 整首诗通过对比和讽刺的手法,表达了对权力和地位追求的批判和对人生价值的思考。诗人通过描绘这两个风流人物的故事,提醒人们要珍惜自己的生活和家庭,不要被虚荣和名利所迷惑,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正确的价值观。同时,诗人也通过隋炀帝的例子,提醒人们不要忘记历史教训,不要重蹈覆辙。 总的来说,这首诗是一首富有哲理和讽刺意味的诗歌,它通过生动的描绘和深刻的思考,引导人们反思自己的生活和价值观。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江南江北两风流,一作迷津一拜侯。
至竟不如隋炀帝,破家犹得到扬州。
作者介绍 罗隐简介
罗隐(833年-909年),字昭谏,新城(今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新登镇)人,唐末五代时期诗人、文学家、思想家。

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师,应进士试,历七年不第。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编其文为《谗书》,益为统治阶级所憎恶,所以罗衮赠诗说:“谗书虽胜一名休”。后来又断断续续考了几年,总共考了十多次,自称“十二三年就试期”,最终还是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黄巢起义后,避乱隐居九华山,光启三年(公元887年),55岁时归乡依吴越王钱镠,历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公元909年(五代后梁开平三年)去世,享年77岁。

著有《谗书》及《太平两同书》等,思想属于道家,其书乃在力图提炼出一套供天下人使用的“太平匡济术”,是乱世中黄老思想复兴发展的产物。

关键词解释

  • 隋炀帝

    解释

    (569-618)即“杨广”。隋朝皇帝。初封晋王。公元600年,以阴谋取代兄杨勇为太子。604年杀父(文帝)即位。征发几百万民工营建东都洛阳,开凿大运河,修筑长城,开辟驰道。又三次发动对高丽的战争。繁重的徭役和兵役激起各地农民大起义,致使隋朝统治土崩瓦解。后在江都(今江苏扬州)被禁军将领缢死。

    读音:suí yáng

  • 不如

    读音:bù rú

    繁体字:不如

    英语:not equal to

    意思:
    1.比不上。
    《易屯》:“君子几不如舍,往吝。”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谚曰,积

  • 至竟

    引用解释

    1.直到最终。《后汉书·樊英传论》:“及徵 樊英 、 杨厚 ,朝廷若待神明,至竟无它异。”

    2.副词。犹究竟。 唐 杜牧 《题桃花夫人庙》诗:“至竟 息 忘缘底事?可怜 金谷 堕楼人!” 唐 罗隐 《钱塘江潮》诗:“至竟朝昏谁主掌?好骑赬鲤问 阳侯 。” 清 钱谦益 《陆宣公墓道行》:“人生忠佞看到头,至竟 延龄 在何许

  • 得到

    读音:dé dào

    繁体字:得到

    短语:获 博 沾 拿走 抱 到手 收获 得 落 博取 取

    英语:to get

    意思:
    1.能到,可到。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WWW.83334.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