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贵溪在信州城南其水西流七百里入江》 应会逐臣西望意,故教溪水只西流。

应会逐臣西望意,故教溪水只西流。

意思:应会追逐我向西望意,所以教溪水只向西流。

出自作者[宋]晁补之的《贵溪在信州城南其水西流七百里入江》

全文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景色和表达情感的诗,通过对通州山水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离别通州的伤感。 首句“玉山东去不通州,万壑千岩隘上游”,描绘了通州的山水景色,玉山在通州东边绵延,阻挡了通州的山水,万壑千岩都处在它的隘口之中。这里用“隘”字来形容通州的山水被玉山阻隔的情景,形象生动,富有动态感。同时,“东去”二字也暗示了诗人离去的方向,为后面的离别情感做了铺垫。 “应会逐臣西望意,故教溪水只西流”,诗人通过拟人手法,将山水赋予了情感和思想,说山水应该领会到了逐臣的西望之意,因此让溪水只向西流。这里用“逐臣”来比喻诗人自己,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离别通州的伤感。同时,溪水只向西流,也暗示了诗人对通州的留恋和不舍。 整首诗语言简练,情感深沉,通过对通州山水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离别通州的伤感。同时,诗人也通过拟人手法,赋予山水以情感和思想,使诗歌更加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总的来说,这首诗是一首深情厚意的佳作,值得一读再读。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玉山东去不通州,万壑千岩隘上游。
应会逐臣西望意,故教溪水只西流。
作者介绍 晁补之简介
晁补之(公元1053年—公元1110年),字无咎,号归来子,汉族,济州巨野(今属山东巨野县)人,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为“苏门四学士”(另有北宋诗人黄庭坚、秦观、张耒)之一。曾任吏部员外郎、礼部郎中。工书画,能诗词,善属文。与张耒并称“晁张”。其散文语言凝练、流畅,风格近柳宗元。诗学陶渊明。其词格调豪爽,语言清秀晓畅,近苏轼。但其诗词流露出浓厚的消极归隐思想。著有《鸡肋集》、《晁氏琴趣外篇》等。

关键词解释

  • 溪水

    读音:xī shuǐ

    繁体字:溪水

    意思:指从山里流出来的水流。
    《三国志吴志朱桓传》:“城外有溪水,去城一里所,广三十余丈,深者八九尺,浅者半之,诸军勒兵渡去,桓自断后。”
    唐·王建《赠华州郑大夫》诗

  • 应会

    读音:yìng huì

    繁体字:應會

    意思:(应会,应会)

    1.应接聚会。

    2.适应时机。
    唐·韩愈《清边郡王杨燕奇碑文》:“公结髮从军四十余年,敌攻无坚,城守必完,临危蹈难,歔

  • 逐臣

    读音:zhú chén

    繁体字:逐臣

    意思:被朝廷放逐的官吏。
    《战国策秦策五》:“太公望,齐之逐夫,朝歌之废屠,子良之逐臣,棘津之雠不庸,文王用之而王。”
    南朝·梁·王僧孺《何生姬人有怨》诗:“逐臣与弃

  • 意故

    读音:yì gù

    繁体字:意故

    意思:缘故。
    《三国志吴志孙坚传》:“道路不治,军资不具,请收主簿,推问意故。”
    《北史綦连勐传》:“祖珽奏言勐与彦深前推琅邪王,事有意故。”
    《警世通言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WWW.83334.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