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奉使契丹二十八首 虏帐》 我来致命适寒苦,积雪向日坚不融。

我来致命适寒苦,积雪向日坚不融。

意思:我来传达到寒冷,积雪向天坚决不融。

出自作者[宋]苏辙的《奉使契丹二十八首 虏帐》

全文赏析

这首诗的标题是《虏帐冬住沙陀中,索羊织苇称行宫》,是一首描绘北方游牧民族生活的诗。这首诗通过描绘北方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以及他们与中原王朝的关系,表达了对他们的同情和对战争的厌恶。 首先,诗中描绘了北方游牧民族在冬季居住在沙陀中的帐篷里,用芦苇和羊皮编织成行宫,从山丘上分散的从官居住的毡庐和窟室中抵御霜风。这些描绘生动地展现了他们的生活方式和环境。 其次,诗中描述了他们以舂米、煮雪的方式寻找食物,以打猎的方式获得食物,以及他们在朝廷中的地位和待遇。这些描绘展示了他们的生存状态和生存技能。 此外,诗中还表达了对朝廷经略的赞美,认为朝廷的恩赐能够消弭顽凶,帮助他们度过困难时期。这也体现了诗人对朝廷的感激之情和对和平的向往。 最后,诗中表达了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诗人认为游牧民族被朝廷所利用,就像被关在笼中的鸟一样,他们渴望和平的生活方式,而不是战争和掠夺。这也体现了诗人的人道主义情怀和对和平的追求。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描绘和深刻的思考,展现了北方游牧民族的生活状态和生存技能,表达了对他们的同情和对战争的厌恶,同时也体现了诗人的人道主义情怀和对和平的追求。这首诗是一首具有深刻思考和人文关怀的佳作。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虏帐冬住沙陀中,索羊织苇称行宫。
従官星散依冢阜,毡庐窟室欺霜风。
舂粱煮雪安得饱,击兔射鹿夸强雄。
朝廷经略穷海宇,岁遗缯絮消顽凶。
我来致命适寒苦,积雪向日坚不融。
联翩岁旦有来使,屈指已复过奚封。
礼成即日卷庐帐,钓鱼射鹅沧海东。
秋山既罢复来此,往返岁岁如旋蓬。
弯弓射猎本天性,拱手朝会愁心胸。
甘心五饵堕吾术,势类畜鸟游樊笼。
祥符圣人会天意,至今燕赵常耕农。
尔曹饮食自谓得,岂识图霸先和戎!
作者介绍 苏辙简介
苏辙(1039年3月18日—1112年10月25日),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诗人、宰相,“唐宋八大家”之一。

嘉祐二年(1057年),苏辙登进士第,初授试秘书省校书郎、商州军事推官。宋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留守推官。此后随张方平、文彦博等人历职地方。宋哲宗即位后,获召入朝,历官右司谏、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等职。因上书劝阻起用李清臣而忤逆哲宗,落职知汝州。此后连贬数处。蔡京掌权时,再降朝请大夫,遂以太中大夫致仕,筑室于许州。

政和二年(1112年),苏辙去世,年七十四,追复端明殿学士、宣奉大夫。宋高宗时累赠太师、魏国公,宋孝宗时追谥“文定”。

苏辙与父亲苏洵、兄长苏轼齐名,合称“三苏”。生平学问深受其父兄影响,以散文著称,擅长政论和史论,苏轼称其散文“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其诗力图追步苏轼,风格淳朴无华,文采少逊。苏辙亦善书,其书法潇洒自如,工整有序。著有《诗传》、《春秋传》、《栾城集》等行于世。

关键词解释

  • 寒苦

    读音:hán kǔ

    繁体字:寒苦

    短语:艰 贫 一穷二白 贫乏 清贫 穷 身无分文 赤贫 贫穷 穷困 贫贱 寒微 贫困 贫寒 鞠

    英语:destitute; poverty-strick

  • 积雪

    读音:jī xuě

    繁体字:積雪

    短语:氯化钠 盐巴 盐 食盐

    英语:snow

    意思:(积雪,积雪)

    1.堆积如雪;堆积起来的雪。
    《楚辞

  • 致命

    读音:zhì mìng

    繁体字:緻命

    短语:殊死 沉重

    英语:deadliness

    意思:
    1.传达言辞、使命。
    《礼记丧大记》:“使者升堂致命。”<

  • 不融

    读音:bù róng

    繁体字:不融

    意思:不长久。
    《文选蔡邕<郭有道碑文>》:“禀命不融,享年四十有二。”
    李善注:“毛苌《诗传》曰:融,长也。”
    《三国志蜀志先主甘皇后传》:“大行皇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WWW.83334.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