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杂兴》 义士频报雠,杀人不曾缺。

义士频报雠,杀人不曾缺。

意思:义人频频报仇,杀人不曾缺。

出自作者[唐]王昌龄的《杂兴》

全文赏析

这首诗的主题是关于历史上的义士荆轲的故事,表达了诗人对荆轲的敬仰和惋惜之情。 首先,诗中描绘了荆轲手中握着的铜匕首,以及他磨砺楚山铁的情景,表现出他坚韧不拔的决心和勇气。接着,诗中描述了荆轲多次报效国家,杀人不曾缺,表现出他的英勇和忠诚。 然后,诗人对荆轲的命运表示了深深的同情。他感叹荆轲的壮志未酬,最终被狼虎灭,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诗人通过这种描述,表达了对荆轲的敬仰之情。 最后,诗人对荆轲的行为进行了反思。他认为荆轲虽然有匹夫之勇,但他的行为却导致了万人杰的毁灭,这无疑是一种悲剧性的结局。诗人通过这种反思,表达了对荆轲行为的惋惜之情。 整首诗情感深沉,表达了对荆轲的敬仰和惋惜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对历史和现实的思考。诗人通过这首诗,向读者展示了一个英勇、忠诚、悲壮的历史人物形象。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握中铜匕首,粉锉楚山铁。
义士频报雠,杀人不曾缺。
可悲燕丹事,终被狼虎灭。
一举无两全,荆轲遂为血。
诚知匹夫勇,何取万人杰。
无道吞诸侯,坐见九州裂。
作者介绍 王勃简介
王昌龄(698—757),字少伯,汉族,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又一说京兆长安人(今西安)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

王昌龄早年贫苦,主要依靠农耕维持生活,30岁左右进士及第。初任秘书省校书郎,而后又担任博学宏辞、汜水尉,因事被贬岭南。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被刺史闾丘晓所杀。

王昌龄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人交往深厚。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又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王昌龄诗绪密而思清,与高适、王之涣齐名,时谓王江宁。有文集六卷,今编诗四卷。

代表作有《从军行七首》《出塞》《闺怨》等。

关键词解释

  • 义士

    读音:yì shì

    繁体字:義士

    短语:侠客 游侠 侠

    英语:righteous man; a high-minded person

    意思:(义士,义士)

  • 杀人

    读音:shā rén

    繁体字:殺人

    造句:

  • 不曾

    读音:bù céng

    繁体字:不曾

    短语:无 远非 罔 没 毋 绝非 靡 莫 从不 从未

    英语:never

    意思:未曾,没有。
    南朝·宋·刘义庆《

  • 雠杀

    读音:chóu shā

    繁体字:讎殺

    意思:(雠杀,雠杀)
    因仇恨而彼此相杀。
    《新唐书孝行传张琇》:“转相雠杀,遂无已时。”
    宋·叶适《郭处士墓志铭》:“带刀束棍,裹行道上,失意辄相雠杀。”<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WWW.83334.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