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胡使》 中原相观叹失色,胡骑日肥妖气粗。

中原相观叹失色,胡骑日肥妖气粗。

意思:中原相观感叹失去颜色,胡人骑兵日肥妖气粗。

出自作者[宋]曾巩的《胡使》

全文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战乱频仍,北疆防线岌岌可危,百姓生活困苦的社会现实。诗人通过生动的描绘和深沉的感慨,表达了对国家命运和民族危机的忧虑。 首句“南杰鳞鳞多送北,北兵林林长备胡。”展现了南北战争频繁,北方边防士兵常年备战抵御胡人入侵的紧张态势。诗人的描绘生动形象,让读者立即能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紧张。 接着,“胡使一来大梁下,塞头弯弓士如无。”描述了胡人使者来到大梁城下,边疆的士兵却无人防守,进一步凸显了防线的薄弱和危机四伏。 “折冲素恃将与相,大策合副艰难须。”诗人痛斥朝廷过于依赖将领和宰相,而未能制定出符合实际、切实有效的战略来应对危机。这种深刻的见解和批评,显示了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 “还来里闾索穷下,斗食尺衣皆北输。”诗人又描绘了战争对百姓生活的摧残,他们被剥削得一贫如洗,连斗米尺布都要输送到北方。这种悲惨的生活景象,使人深感战争的残酷和无情。 “中原相观叹失色,胡骑日肥妖气粗。”诗人以中原人民的惊叹和失色,形容胡人骑兵的强大和威胁。这种形象的描绘,进一步强调了边疆危机的严重性。 最后,“九州四海尽帝有,何不用胡藩北隅。”诗人发出深沉的质问,既然天下都是皇帝的,为何不用胡人来守卫北方的边疆呢?这种质问,反映了诗人对国家防线薄弱,无法有效抵御外敌入侵的深深忧虑。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生动的语言和深沉的情感,描绘了战乱和边疆危机的社会现实,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和民族危机的深深忧虑。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南杰鳞鳞多送北,北兵林林长备胡。
胡使一来大梁下,塞头弯弓士如无。
折冲素恃将与相,大策合副艰难须。
还来里闾索穷下,斗食尺衣皆北输。
中原相观叹失色,胡骑日肥妖气粗。
九州四海尽帝有,何不用胡藩北隅。
作者介绍 曾巩简介
曾巩(1019年9月30日—1083年4月30日),字子固,汉族,建昌军南丰(今江西省南丰县)人,后居临川,北宋文学家、史学家、政治家。

曾巩出身儒学世家,祖父曾致尧、父亲曾易占皆为北宋名臣。曾巩天资聪慧,记忆力超群,幼时读诗书,脱口能吟诵,年十二即能为文。嘉祐二年(1057),进士及第,任太平州司法参军,以明习律令,量刑适当而闻名。熙宁二年(1069),任《宋英宗实录》检讨,不久被外放越州通判。熙宁五年(1072)后,历任齐州、襄州、洪州、福州、明州、亳州、沧州等知州。元丰四年(1081),以史学才能被委任史官修撰,管勾编修院,判太常寺兼礼仪事。元丰六年(1083),卒于江宁府(今江苏南京),追谥为“文定”。

曾巩为政廉洁奉公,勤于政事,关心民生疾苦,与曾肇、曾布、曾纡、曾纮、曾协、曾敦并称“南丰七曾”。曾巩文学成就突出,其文“古雅、平正、冲和”,位列唐宋八大家,世称“南丰先生”。

关键词解释

  • 胡骑

    读音:hú jì

    繁体字:衚騎

    意思:(胡骑,胡骑)

    1.胡人的骑兵。亦泛指胡人军队。
    《史记绛侯周勃世家》:“十一年春,故韩王·信复与胡骑入居参合,距汉。”
    《晋书刘琨传》:“在晋

  • 中原

    读音:zhōng yuán

    繁体字:中原

    英语:(n) the central plains of China

    意思:
    1.原野之中。
    《诗小雅小宛》:“中原有菽,庶民采之。”

  • 妖气

    读音:yāo qì

    繁体字:妖氣

    英语:Used in superstition to refer to a kind of atmosphere that causes people to vaguely feel the existen

  • 相观

    引用解释

    观察。《诗·大雅·公刘》:“相其阴阳,观其流泉。”《楚辞·离骚》:“瞻前而顾后兮,相观民之计极。” 洪兴祖 补注:“相,息亮切……相观,重言之也。”

    读音:xiāng guān

  • 气粗

    读音:qì cū

    繁体字:氣粗

    英语:rough; rude; boorish

    近义词: 气急、气短、喘息

    造句: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WWW.83334.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