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音:biān dèng
繁体字:鞭鐙 意思:(鞭镫,鞭镫) 亦作“鞭蹬”。亦作“鞭凳”。
1.马鞭和马镫。借指马具。 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截镫留鞭》:“姚元崇初牧荆州,三年,受代日,阖境民吏泣拥马首,遮道不使去,所乘之马鞭镫,民皆截留之,以表瞻恋。” 宋·苏轼《罢徐州往南京马上走笔寄子由》诗之一:“纷纷等儿戏,鞭镫遭割截。”
2.借指马。
造句:后以比喻警戒策勉);鞭镫(马鞭与马镫);鞭弭(马鞭和弓)。秀才每闻道"请",恰便似听将军严令,和他那五脏神愿随鞭镫。”宋苏轼《罢徐州往南京马上走笔寄子由》诗之一:“纷纷等儿戏,鞭镫遭割截。
首字母缩写:bd
【拼音】biāndèng
【鞭镫开头的诗词】
《初抵富沙二首》
鞭镫两三千里路,楼台数十万人家。 长虹不吸秋江水,一叶扁舟飞雪花。
【包含鞭镫的诗词】
《感皇恩令/感皇恩》
和袖把金鞭,腰如束素。 骑介驴儿过门去。 禁街人静,一阵香风满路。 凤鞋宫样小,弯弯露。 蓦地被他,回眸一顾。 便是令人断肠处。 愿随鞭镫,又被名缰勒住。 恨身不做个,闲男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