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作者

《野色》

苍茫一片谁能画,不着云烟态自殊。
漠漠平田新雨后,悠悠芳草夕阳馀。
水光低映浓如染,天影遥连淡欲无。
可恨风尘栖易混,石桥人断竹萧疏。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非常优美的诗,通过对自然风景的描绘,表现出诗人对宁静、纯美的大自然景色的喜爱和赞赏。 首句“苍茫一片谁能画,不着云烟态自殊”便直接表达了对自然风景的热爱,说茫茫一片的景色谁能够画出,不需要添加云烟的形态自然就会特别。这里,“苍茫”和“谁能画”都带有一种宏大、深邃的感觉,使人对诗中的自然产生了强烈的向往和敬畏。 “漠漠平田新雨后,悠悠芳草夕阳馀”描绘了雨后平田的静谧景象,以及夕阳下芳草的悠然。这里通过细致的描绘,把读者带进了一个安静、平和的世界,使人感到心灵得到了净化。 接下来的“水光低映浓如染,天影遥连淡欲无”是对水光天色的进一步描绘,表现出水天一色的宁静美感。这句诗不仅在视觉上给人以美的享受,而且在情感上引发人们对简单、纯真生活的向往。 最后两句“可恨风尘栖易混,石桥人断竹萧疏”表达了诗人对风尘世界(即世俗纷争)的厌恶,和对自然之美的珍惜。诗人将“风尘”比作“栖易混”的鸟兽,表现了其对现实世界的深刻洞察和批判。同时,“石桥人断竹萧疏”的描绘也表达了诗人对孤寂、远离尘嚣的自然之美的赞赏。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自然风景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简单、纯真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纷争的厌恶。其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是一首值得品读的佳作。
创作背景
**《野色》是宋朝诗人林东屿创作的一首诗,创作背景主要源自于作者对自然景色的深深热爱和感慨**。诗人在自然中观察到苍茫的大地、平田、芳草、水光、天影等景色,被其美景所吸引和感动,于是用诗歌来表达对自然的敬仰和赞美。同时,诗人也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尤其是对风尘人生的感慨。
相关诗词
  • 1
    [唐]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 2
    [宋]
    非烟亦非雾,羃羃映楼台。
    白鸟忽点破,夕阳还照开。
    肯随芳草歇,疑逐远帆来。
    谁谓山公意,登高醉始回。
  • 3
    [元]
    白草黄沙野色分,古今愁恨满乾坤。
    飞鸿点点来边塞,寒雪纷纷落蓟门。
    风景凄凉只如此,人情浇薄复何论。
    知机可有桑乾水,未入沧溟早自浑。
林东屿的其他作品
本诗词核心关键词
推荐购买
名句 | 成语大全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WWW.83334.CN-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