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哉亦何羞,世路皆羊肠。
意思:可悲又有什么羞愧,世路都羊肠。
出自作者[宋]苏轼的《和陶杂诗十一首》
全文赏析
这首诗的主题是关于真人与俗子的观念差异,以及对于人生道路的选择。诗人通过对比真人和俗子的行为和观念,表达了自己对于人生的深刻理解和对世路的感叹。
首句“真人有妙观,俗子多妄量”,诗人以“真人”和“俗子”为比喻,指出真人与俗子在观念上的差异。真人具有独特的见解和洞察力,能够看到事物的本质和真理;而俗子则常常受到世俗观念和偏见的束缚,难以看清事物的真相。
接下来的诗句“区区劝粒食,此岂知子房”,诗人通过描述一个劝人吃饭的场景,表达了对俗子的无奈和失望。诗人认为,那些只懂得劝人吃饭的人,是无法理解真正的英雄的。这里诗人借用了汉代名臣张良的故事,表达了自己对于人生道路的深刻理解。
“我非徒跣相,终老怀未央”,诗人表达了自己对于人生的追求和理想,他并不满足于做一个平凡的人,而是希望能够有所作为,实现自己的价值。尽管生活中充满了困难和挑战,但诗人仍然坚信自己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
“兔死缚淮阴,狗功指平阳”,诗人以淮阴侯韩信和平阳公主为例,指出真正的英雄应该能够为自己的信仰而奋斗,而不是被世俗观念所束缚。这里诗人再次强调了自己对于人生道路的深刻理解。
最后,“哀哉亦何羞,世路皆羊肠”,诗人感叹世路的艰难和人生的无奈,但他并没有放弃,而是坚信自己能够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这里的“哀哉”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的感慨和无奈,而“世路皆羊肠”则表达了诗人对于世路的艰难和险恶的感叹。
总的来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道路的深刻理解和对世路的感叹。通过对比真人和俗子的行为和观念,诗人强调了真正的英雄应该有自己的信仰和追求,而不是被世俗观念所束缚。这首诗也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的信念和执着,即使面临困难和挑战,他也坚信自己能够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