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通州丁溪馆夜别李景信三首》 月濛濛兮山掩掩,束束别魂眉敛敛。

月濛濛兮山掩掩,束束别魂眉敛敛。

意思:月蒙蒙啊山掩掩,束束另外魂眉敛敛。

出自作者[唐]元稹的《通州丁溪馆夜别李景信三首》

全文赏析

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种深深的离愁别绪。诗中通过对月色、山峦、灯火、梦境等自然景物的描绘,展现了离别之痛。 首句“月濛濛兮山掩掩,束束别魂眉敛敛。”描绘了月色朦胧,山峦隐约的景象,而离别之人的心情也如同眉眼紧锁,愁容满面。这种景象与情感的对应,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和情感冲击。 “蠡盏覆时天欲明,碧幌青灯风滟滟。”描述了在离别之夜,杯中的酒被倒掉,天即将破晓,屋内的灯光在微风中摇曳。这一场景既展示了时间的流逝,也暗示了离别之人的孤独和无助。 “泪消语尽还暂眠,唯梦千山万山险。”离别之人泪水消尽,话语哽咽,最终还是选择暂时入睡,希望在梦中能跨越千山万水,与亲人团聚。这种对梦境的渴望,反映了离别之人的内心深处对团聚的强烈渴望。 “水环环兮山簇簇,啼鸟声声妇人哭。”在梦中,离别之人可能看到了环绕的山峦和啼叫的鸟儿,这些景象可能唤起了他对家乡的回忆,也可能让他想起了离别的悲伤。 “离床别脸睡还开,灯灺暗飘珠蔌蔌。”离别之人从梦中醒来,看到的是离别之人的睡容和暗淡的灯光。这种场景描绘了离别之夜的寂静和孤独。 “山深虎横馆无门,夜集巴儿扣空木。”这种描绘进一步强化了离别的凄凉和孤独感。夜晚的山间充满了虎声和孩子们的哭声,这种声音让人感到恐惧和无助。 “雨潇潇兮鹃咽咽,倾冠倒枕灯临灭。”雨声和鹃鸟的叫声交织在一起,离别之人无法入睡,只能看着灯光熄灭。这种描绘展示了离别之夜的痛苦和无助。 最后,“倦僮呼唤应复眠,啼鸡拍翅三声绝。握手相看其奈何,奈何其奈天明别。”描述了离别之人疲倦至极,最终还是再次入睡,而鸡鸣三声后,他们不得不握手告别。这种描绘展示了离别的无奈和痛苦。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离别的痛苦和无奈。它通过视觉、听觉和情感上的描绘,让读者深刻感受到了离别的痛苦和无助。这是一首非常优秀的诗篇,它以情感的力量深深地打动了读者。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月濛濛兮山掩掩,束束别魂眉敛敛。
蠡盏覆时天欲明,碧幌青灯风滟滟。
泪消语尽还暂眠,唯梦千山万山险。
水环环兮山簇簇,啼鸟声声妇人哭。
离床别脸睡还开,灯灺暗飘珠蔌蔌。
山深虎横馆无门,夜集巴儿扣空木。
雨潇潇兮鹃咽咽,倾冠倒枕灯临灭。
倦僮呼唤应复眠,啼鸡拍翅三声绝。
握手相看其奈何,奈何其奈天明别。
作者介绍 元稹简介
元稹(779年—831年),字微之,别字威明,河南府东都洛阳(今河南洛阳)人,唐朝著名诗人、文学家,父元宽,母郑氏,为北魏宗室鲜卑族拓跋部后裔,北魏昭成帝拓跋什翼犍十四世孙。

元稹聪明机智过人,少时即有才名,与白居易同科及第,并结为终生诗友,二人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诗作号为“元和体”。但是元稹在政治上并不得意,虽然一度官至宰相,却在觊觎相位的李逢吉的策划下被贬往外地。晚年官至武昌节度使等职。死后追赠尚书右仆射。

元稹的创作,以诗成就最大。其诗辞言浅意哀,极为扣人心扉,动人肺腑。其乐府诗创作,多受张籍、王建的影响,而其“新题乐府”则直接缘于李绅。代表作有传奇《莺莺传》《菊花》《离思五首》《遣悲怀三首》等。现存诗八百三十余首,收录诗赋、诏册、铭谏、论议等共100卷,留世有《元氏长庆集》。

关键词解释

  • 敛敛

    读音:liǎn liǎn

    繁体字:斂斂

    意思:(敛敛,敛敛)

    1.恭谨貌。
    《水经注河水三》引北魏·崔浩《广德殿碑颂》:“恂恂南秦,敛敛推亡,峨峨广德,奕奕焜煌。”

    2.同“潋

  • 掩掩

    读音:yǎn yǎn

    繁体字:掩掩

    意思:
    1.形容香气浓郁。掩,通“馣”。
    《文选宋玉<高唐赋>》:“薄草靡靡,联延夭夭,越香掩掩。”
    刘良注:“掩掩,香气貌。”
    王念孙《读书杂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WWW.83334.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