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望庐山》 山摇海荡不知处,想见枕石醉卧人如泥。

山摇海荡不知处,想见枕石醉卧人如泥。

意思:山摇动海荡不知道地方,想象枕石喝醉睡着的人如泥。

出自作者[清]姚鼐的《望庐山》

全文创作背景

《望庐山》是清朝文学家姚鼐创作的一首诗。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姚鼐对庐山的向往和喜爱,二是他在创作此诗时正处于人生的低谷期。 姚鼐一生钟爱山水,尤其对庐山情有独钟。他一直向往着能亲临庐山,感受其秀美风光。终于在某个时机,他得以登上庐山,欣赏到了庐山的美景,于是创作了此诗来表达自己的感慨和喜悦。 另一方面,姚鼐在创作此诗时,正值他人生的低谷期。他在官场上遭受了一些挫折,感到十分苦闷。因此,他通过描绘庐山的美景,来抒发自己内心的忧郁之情,寻求精神上的寄托与慰藉。 综上所述,《望庐山》的创作背景体现了姚鼐对自然山水的热爱,以及在困境中寻求精神寄托的心情。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我行昨出庐山西,藤竹苍苍阴虎溪。
东林钟声晚出寺,高崖木叶秋平溪。
白云万叠倏然合,窈眇回听清猿啼。
洪州三月忆惝惚,径驾归艇轻于翳。
宫亭湖东日初出,岚彩欲见一片青。
烟迷沧州淼漭万余里,岩风忽落闻天鸡。
屏风叠开张,浸入颇黎。
沧海贯石梁,白日挂丹梯。
松杉上接瀑布落,藤萝下拂云光低。
须臾湖波兴,日晦风凄凄。
香炉峰,摇曳同菰稗。
舟行望远势还出,矫如踏云浮动之苍霓。
山摇海荡不知处,想见枕石醉卧人如泥。
晚泊湖心照南斗,
作者介绍 姚鼐简介
姚鼐(nài)(1731~1815),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在今桐城中学内),世称惜抱先生、姚惜抱,安徽桐城人。清代著名散文家,与方苞、刘大櫆并称为“桐城三祖”。

乾隆十五年(1750)中江南乡试,二十八年(1763)中进士,授庶吉士,三年后散馆改主事,曾任山东、湖南副主考,会试同考官。三十八年(1773)入《四库全书》馆充纂修官,三十九年秋借病辞官。旋归里,以授徒为生,先后主讲扬州梅花书院、安庆敬敷书院、歙县紫阳书院、南京钟山书院,培养了一大批学人弟子。一生勤于文章,诗文双绝,书艺亦佳。著有《惜抱轩文集》16卷、《文后集》12卷、《惜抱轩诗集》10卷、《笔记》10卷、《尺牍》10卷、《九经说》19卷、《三传补注》3卷、《五七言今体诗钞》18卷,辑成《古文辞类纂》75卷。

姚鼐文宗方苞,师承刘大櫆,主张“有所法而后能,有所变而后大”,在方苞重义理、刘大櫆长于辞章的基础上,提出“文理、考据、辞章”三者不可偏废,发展和完善了桐城派文论。为桐城派散文之集大成者。

关键词解释

  • 想见

    读音:xiǎng jiàn

    繁体字:想見

    英语:infer; gather

    意思:(想见,想见)
    推想而知。
    《史记孔子世家论》:“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
    宋·苏

  • 不知

    读音:拼音:bù zhī 五笔:gitd

    不知的解释

    是指对于某种事物不清楚和不理解,和知道的意思相反。

    词语分解

    • 不的解释 不 ù 副词。 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它词前面表示否定或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语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去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WWW.83334.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