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远愁曲》 此地有时尽,此哀无处容。

此地有时尽,此哀无处容。

意思:这里有时尽,这悲伤无处容。

出自作者[唐]孟郊的《远愁曲》

全文赏析

这首诗《飘飖何所从,遗冢行未逢。东西不见人,哭向青青松。》是一首描绘哀思的诗,它以一种深情的、感性的方式描绘了悲伤的情感。 首先,诗中描绘了一个孤独的旅人,他在四处飘摇,寻找着未知的归宿。他走在路上,却始终没有遇到人,只有青青的松树在默默地陪伴着他。这种孤独和无助的情感被生动地描绘出来,使人感同身受。 接着,诗中表达了对时间的无常和生命的短暂的深深感慨。此地总有结束的时候,而哀痛却无处安放。这种深刻的哀伤让人感到生命的脆弱和无常。 诗中的“声翻太白云,泪洗蓝田峰。”这两句运用了生动的比喻,将悲伤的情感与自然景色相结合,形象地表达了哀伤的程度。翻云而歌,泪洗山峰,这种情感的强度被描绘得淋漓尽致。 最后,“水涉七八曲,山登千万重。”这两句描绘了旅途的艰辛和漫长,同时也象征着情感的蔓延和深入。诗人通过这种方式,将哀伤的情感与旅途的艰辛相结合,进一步深化了主题。 整首诗以一种深情而感性的方式描绘了悲伤的情感,使人感到深深的共鸣。它提醒我们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刻,因为生命的无常和短暂是无法避免的。同时,它也提醒我们珍视与他人的情感连接,因为孤独和无助是人生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 “愿邀玄夜月,出视白日踪。”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希望和期待,他希望在黑夜中寻找光明,走出哀伤的阴影。这是一种积极的态度,也是对生活的坚韧和勇气的赞美。 总的来说,这首诗是一首深情而感性的诗,它以一种独特的方式描绘了悲伤的情感,同时也传达了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积极态度。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飘飖何所从,遗冢行未逢。
东西不见人,哭向青青松。
此地有时尽,此哀无处容。
声翻太白云,泪洗蓝田峰。
水涉七八曲,山登千万重。
愿邀玄夜月,出视白日踪。
作者介绍 孟郊简介
孟郊(751—814),字东野,唐代著名诗人。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县)人,祖籍平昌(今山东德州临邑县)。先世居洛阳(今属河南洛阳),后隐居嵩山。

孟郊两试进士不第,四十六岁时才中进士,曾任溧阳县尉。由于不能舒展他的抱负,遂放迹林泉间,徘徊赋诗。以至公务多废,县令乃以假尉代之。后因河南尹郑余庆之荐,任职河南(河南府今洛阳),晚年生活多在洛阳度过。唐宪宗元和九年,郑余庆再度招他往兴元府任参军,乃偕妻往赴,行至阌乡县(今河南灵宝),暴疾而卒,葬洛阳东。张籍私谥为”贞曜先生“。

孟郊工诗。因其诗作多写世态炎凉,民间苦难,故有“诗囚之称”,与贾岛并称“郊寒岛瘦”。孟诗现存500多首,以短篇五古最多。今传本《孟东野诗集》10卷。

关键词解释

  • 此地

    读音:cǐ dì

    繁体字:此地

    意思:这里,这个地方。
    唐·骆宾王《于易水送人》诗:“此地别燕丹,壮士髮冲冠。”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回:“我初到此地,并不曾认得一个人。”
    洪深《抗战十

  • 无处

    读音:wú chǔ

    繁体字:無處

    意思:(无处,无处)
    I

    1.无所处。谓没有处置的理由。
    《孟子公孙丑下》:“若于齐,则未有处也。无处而餽之,是货之也。”
    赵岐注:“我在

  • 有时

    读音:yǒu shí

    繁体字:有時

    短语:奇迹 有时候 偶发

    英语:sometimes

    意思:(有时,有时)

    1.有时候。表示间或不定。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WWW.83334.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