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君拍板与门槌。
意思:借你拍板与门槌。
出自作者[宋]苏轼的《南歌子·师唱谁家曲》
全文赏析
这是一首诗,作者通过描绘一个僧人形象,表达了对佛教禅宗思想的领悟和体验。
首先,诗的开头“师唱谁家曲,宗风嗣阿谁。”表达了作者对禅宗思想的深深理解和认同。这里的“师唱”指的是僧人唱经,而“谁家曲”则暗示了禅宗思想的传承和发展。作者在这里表达了自己对禅宗思想的认同和继承,同时也表达了对禅宗宗风的敬仰之情。
“借君拍板与门槌。我也逢场作戏、莫相疑。”作者借用拍板和门槌的形象,表达了自己对禅宗思想的领悟和体验。拍板是佛教仪式中常用的乐器,门槌则是僧人在门口敲击以提醒他人注意的用具。作者在这里表达了自己对禅宗思想的体验,认为自己也是在修行中,逢场作戏,不必过于执着。
接下来,“溪女方偷眼,山僧莫眨眉。”作者通过描绘一个少女偷看僧人的形象,进一步表达了自己对禅宗思想的领悟。这里用“偷眼”形容少女的害羞和好奇,而“莫眨眉”则暗示了僧人的慈悲和智慧。作者通过这种形象,表达了自己对禅宗思想的敬仰和感激之情。
最后,“却愁弥勒下生迟。不见老婆三五、少年时。”作者通过描绘弥勒佛的形象,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短暂的感慨和对青春的留恋。这里用“老婆三五”形容中年妇女,暗示了人生的衰老和无常,而“少年时”则表达了对青春的留恋和珍惜。作者在这里也表达了对禅宗修行中,要面对人生无常和衰老的觉悟和勇气。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绘一个僧人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佛教禅宗思想的领悟和体验。作者认为自己也是在修行中,逢场作戏,不必过于执着;同时也要面对人生无常和衰老的觉悟和勇气。这首诗语言简练,形象生动,寓意深刻,值得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