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虞美人·残灯风灭炉烟冷》 判叫狼藉醉清樽,为问世间醒眼是何人。

判叫狼藉醉清樽,为问世间醒眼是何人。

意思:判叫狼藉醉清樽,为问世间醒来眼是什么人。

出自作者[清]纳兰性德的《虞美人·残灯风灭炉烟冷》

全文赏析

这是一首非常优美的诗,它以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作者孤独、忧虑和无奈的情感。 首先,诗中描绘了作者在夜晚的情景。残灯风灭,炉烟冷,表达了周围环境的寂静和冷清。而相伴的只有自己的孤影,更加强调了作者的孤独感。这种孤独感可能源于作者对周围环境的疏离感,或者是对自己内心世界的反思。 接着,作者决定用醉酒来排解这种孤独和忧虑。他宁愿狼藉地倒满酒杯,醉生梦死,以此来逃避现实。这种行为反映了作者内心的痛苦和无助,他无法面对现实,只能通过醉酒来麻痹自己。 然而,尽管作者试图用酒来逃避现实,但他也知道这只是暂时的。花间酒难逢,散得却容易,这意味着作者无法找到真正的知己,只能独自饮酒,表达了他的寂寞和无奈。饮罢空搔首,作者在饮酒后空虚地搔着头,更加强调了他的孤独和无助。 最后,作者决定用醉眠来逃避现实。闲愁总付醉来眠,只恐醒时依旧到樽前,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醉眠的矛盾心理。他既想通过醉眠来逃避现实,又害怕醒来后依旧要面对现实中的问题。这种矛盾的心理反映了作者内心的挣扎和纠结。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情感表达了作者的孤独、忧虑和无奈。它不仅描绘了作者的生活状态,也揭示了作者内心的世界。这首诗的优点在于它的语言优美,情感真挚,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残灯风灭炉烟冷,相伴唯孤影。
判叫狼藉醉清樽,为问世间醒眼是何人。
难逢易散花间酒,饮罢空搔首。
闲愁总付醉来眠,只恐醒时依旧到樽前。
作者介绍 纳兰性德简介
纳兰性德(1655年1月19日—1685年7月1日),叶赫那拉氏,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清朝初年词人,原名纳兰成德,一度因避讳太子保成而改名纳兰性德。大学士明珠长子,其母为英亲王阿济格第五女爱新觉罗氏。

纳兰性德自幼饱读诗书,文武兼修,十七岁入国子监,被祭酒徐元文赏识。十八岁考中举人,次年成为贡士。康熙十二年(1673年)因病错过殿试。康熙十五年(1676年)补殿试,考中第二甲第七名,赐进士出身。纳兰性德曾拜徐乾学为师。他于两年中主持编纂了一部儒学汇编——《通志堂经解》,深受康熙皇帝赏识,为今后发展奠定基础。

纳兰性德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五月三十日(1685年7月1日)溘然而逝,年仅三十岁(虚龄三十有一)。纳兰性德的词以“真”取胜,写景逼真传神,词风“清丽婉约,哀感顽艳,格高韵远,独具特色“。著有《通志堂集》、《侧帽集》、《饮水词》等。

关键词解释

  • 醒眼

    读音:xǐng yǎn

    繁体字:醒眼

    英语:catch the eye; attract attention; be striking to the eye

    意思:
    1.清醒的眼光。

  • 狼藉

    读音:láng jí

    繁体字:狼藉

    英语:in disorder; scattered about in a mess

    意思:
    1.纵横散乱貌。
    《史记滑稽列传》:“日暮酒阑,合

  • 问世

    读音:wèn shì

    繁体字:問世

    英语:to be published

    意思:(问世,问世)

    1.指着作出版,与读者见面。
    清·周亮工《朱静一诗序》:“先生之为诗若此,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WWW.83334.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