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赠眼医王生彦若》 宁闻老农夫,去草更伤谷。

宁闻老农夫,去草更伤谷。

意思:宁听说老农夫,除草更伤谷。

出自作者[宋]苏轼的《赠眼医王生彦若》

全文赏析

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对针灸的过程进行了生动的描绘,同时也表达了对生命的尊重和对医术的敬畏。 首段描述了针头如麦芒,气出如车轴的场景,形象生动地描绘了针灸的场景。接着描述了针灸过程中,病人在络脉中接受治疗,性命如同寄托在毛粟上,强调了针灸的重要性。 随后,诗人笔锋一转,描绘了清净眼中的内景,如同含着天烛的琉璃瓶中贮藏着沆瀣,轻脆而不易触碰。这里用比喻的方式形容了人体的精微之处,同时也表达了对生命的敬畏之情。 接着诗人描述了针灸师在其中来往施锋镞,运针如运斤,去翳如拆屋。这里运用了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绘,将针灸的过程表现得淋漓尽致。 诗人在描述过程中,对针灸师的技艺进行了赞美,认为他如同一个技巧高超的工匠,能够轻松地处理各种复杂的病情。同时,诗人也表达了对生命的敬畏和对医术的敬仰之情。 最后,诗人对世俗的看法进行了批评,认为世人过于注重外表,将瓦和玉混淆,而忽视了内在的修养和健康。诗人认为刺眼如刺肉的观点是错误的,因为目和翳之间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替代关系。 整首诗通过对针灸过程的生动描绘和对生命的敬畏之情,表达了对医术的敬仰和对生命的尊重。同时,也提醒人们要注重内在修养和健康,不要被世俗的看法所迷惑。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针头如麦芒,气出如车轴。
间关络脉中,性命寄毛粟。
而况清净眼,内景含天烛。
琉璃贮沆瀣,轻脆不任触。
而子于其间,来往施锋镞。
笑谈纷自若,观者颈为缩。
运针如运斤,去翳如拆屋。
常疑子善幻,他技杂符祝。
子言吾有道,此理君未瞩。
形骸一尘垢,贵贱两草木。
世人方重外,妄见瓦与玉。
而我初不知,刺眼如刺肉。
君看目与翳,是翳要非目。
目翳苟二物,易分如麦菽。
宁闻老农夫,去草更伤谷。
鼻端有余地,肝胆分楚蜀。

作者介绍 苏轼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关键词解释

  • 农夫

    读音:nóng fū

    繁体字:農夫

    短语:村夫 农家 庄稼汉 村民 农

    英语:farmer

    意思:(农夫,农夫)

    1.指务农的人。
    《诗

  • 老农

    读音:lǎo nóng

    繁体字:老農

    英语:old farmer; experienced peasant; farmer

    意思:(老农,老农)
    经验丰富的农夫。
    《论语子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