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在番禺鬻筴时,瞽言不敢计从违。
意思:从前在番禺卖策时,盲人说不敢考虑从违背。
出自作者[宋]刘克庄的《送李用之察院赴潮州二首》
全文赏析
这首诗的标题是《昔在番禺鬻筴时》,从标题可以看出,它是一首关于过去在番禺卖策时的回忆,以及对于当时社会经济状况的感慨。
首段“昔在番禺鬻筴时,瞽言不敢计从违”描绘了诗人过去的经历,他曾在番禺卖策,这可能指的是他曾在那里售卖他的策略或建议。而“瞽言”一词,源自古代文献,通常用来形容那些没有经过深思熟虑或未经证实的话。这里诗人用“瞽言”表示他不敢轻易发表意见,表明他对当时社会经济状况的担忧。
“固知国有三空患,又欲民无再榷讥”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的忧虑,他认为国家正面临三个严重的问题,即资源匮乏、人民贫困和社会不公。同时,他也担心政府会再次实行强制性的税收政策,这可能会加剧这些问题。
“篛裹为生尤瘠薄,牙筹所积恐纖微”这两句诗进一步描绘了诗人的担忧。他担心那些依靠小规模谋生的人会因为税收而变得更加贫困,同时也担心税收会积累到微小的程度,从而对社会造成更大的影响。
最后,“公卿文学方矛盾,应待囊封决是非”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公卿和文人之间的矛盾和争议的担忧。他认为应该通过封存和审查的方式来决定是非曲直。
总的来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于社会经济状况的深深忧虑,以及对公卿和文人之间的矛盾和争议的关注。它是一首具有深刻思考和人文关怀的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