虀甕贫时共,书筒贵后稀。
意思:虀瓮贫穷的时候一起,书筒后稀贵。
出自作者[宋]刘克庄的《哭孙行之二首》
全文赏析
这首诗《已了灯窗债,心知举业非。》是一首对古代文人生活和心境的优美描绘的诗。它以细腻的笔触,展示了古代文人立朝多谏草,取友必深衣,以及在贫穷时共享虀瓮,贵后稀的书筒生活的场景,表达了对故人的深深怀念和对他们共同经历的回忆。
首联“已了灯窗债,心知举业非。”中,“灯窗”常用来形容读书人的刻苦生活和研读场景,“债”在此处可以理解为读书人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这一联表达了诗人对过去研读生涯的满足和释然,同时也透露出对“举业”的深刻理解,即科举之业,是古代文人追求功名利禄的主要途径。
颔联“立朝多谏草,取友必深衣。”进一步描绘了古代文人的道德风范和人格魅力。他们立朝时能直言进谏,表现出高尚的道德情操。取友必深衣表达了他们对于学问和品行的追求,衣着深衣是古代读书人的标志性装扮。
颈联“虀甕贫时共,书筒贵后稀。”描绘了古代文人贫穷时的相互扶持和富贵后的难得。虀瓮在此处象征着贫穷时的困苦生活,而书筒则是他们相互交流学问、切磋技艺的媒介。在困苦中共享虀瓮,在富贵后难得的书筒生活,体现了他们坚韧不拔的精神和对知识的热爱。
尾联“病身偏惜泪,一为故人挥。”表达了诗人对故人的深深怀念和悲伤。病身本就容易感伤,而更令人痛心的则是面对故人的离去。这一句诗中,泪水不仅仅是对于过去共同经历的回忆,更是对故人深深的怀念和哀悼。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古代文人生活的描绘,展现了他们的坚韧精神和对知识的热爱。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故人的深深怀念和对过去共同经历的回忆。这种情感真挚而深沉,令人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