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音:bì jiàn
繁体字:愎諫 意思:(愎谏,愎谏) 坚持己见,不听规劝。 《左传昭公四年》:“子产见左师曰:‘吾不患楚矣,汰而愎谏,不过十年。’”唐·刘知几《史通杂说上》:“盖晋之获也,由夷吾之愎谏。” 金·王若虚《五经辨惑上》:“晋灵之不君,淫刑而厚敛,愎谏而贼贤,传所载也。” 清·夏燮《中西纪事海疆殉难记上》:“张朝发愎谏撤守,以致丧师失城。” 详细释义:固执己意,不听规谏。左传?僖公十五年:『愎谏违卜,固败是求,又何逃焉。』
造句:而愎谏违卜,蠹贤嫉能,直士正人,皆由屠害。1,《左传.昭公四年》:“?而愎谏,不过十年。晋大夫庆郑曰:“愎谏违卜,固败是求,又何逃焉?今悬师度河,非众所欲,唯欢耻失窦氏,
首字母缩写:bj
【拼音】bìjiàn
【包含愎谏的诗词】
《过虞美人墓》
樽前一曲奈何歌,千古英雄恨不磨。 女子在军今莫问,君王愎谏向来多。 最怜秋雨添狐穴,谁与春醪酹棘窠。 一朽何须论异域,寄声青冢太媕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