冽冽天北风,仰视寒云繁。 蛰虫亦坯户,子独在丘原。 路人指此堰,啧啧相与言。 堙废将百年,故道今岂存。 旁有蒋子池,沮洳无根源。 耕者病夏畦,拥耒涕潺湲。 念子不惮劳,塞茅手自掀。 忽报故道出,万锸如雷喧。 堰成争来观,矗若千丈垣。 少壮始从仕,功绩已可论。 他时当不朽。 名配谢公墩。 |
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冬天的景象,表达了对土地荒芜、农夫辛劳的同情,以及对恢复土地肥力、改善农事活动的期待。 首段“冽冽天北风,仰视寒云繁”,描绘了北风凛冽、寒云繁盛的冬日景象,为全诗定下了凄冷、荒凉的基调。接下来,“蛰虫亦坯户,子独在丘原”则通过描述冬眠的虫子和主人公自己的处境,进一步强化了这种荒凉感。 随后,“路人指此堰,啧啧相与言”,通过路人的评价,引出了对过去水利设施的回忆和现状的感叹。而“堙废将百年,故道今岂存”则直接点出了设施荒废、历史悠久的问题,为后续的修复工作埋下伏笔。 在描述修复工作的过程中,“塞茅手自掀”和“万锸如雷喧”等词句,生动地描绘了主人公不辞劳苦、亲力亲为的场景,同时也展现了群众的热情和积极响应。最后,“堰成争来观,矗若千丈垣”则描绘了工程完成后的壮观景象,也表达了对未来丰收和功绩的期待。 整首诗语言朴素、情感真挚,通过对荒凉冬日的描绘和对农事活动的关注,展现了主人公对土地和人民的深厚感情。同时,诗中也蕴含了对历史和文化的思考,以及对未来改善农事活动的期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