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昔弦歌乳溪侧,嗟哉所割真鸡肋。 期民疾苦得饱谙,离彼三年能记忆。 丁男个个事播殖,红女家家动纺织。 可怜卒岁无完褐,纵使丰年有菜色。 夏税未毕秋税来,县家小缓州家逼。 拆东补西恐不免,剜肉医疮宁有极。 小儒安敢私其民,上官贻怒几遭劾。 痛定还思当痛时,至今梦里犹心恻。 歙为富州传自旧,谁以留州事苛刻。 徐侯固是清庙器,抚摩暂遣凭熊轼。 朝廷选用盖不轻,祖帐衣冠倾上国。 德星往矣勿复道,田里从兹无叹息。 |
这首诗是作者对过去在乡村任职的回忆,对当时民间疾苦的深切关注,以及对官员苛政的批评。 首段描绘了作者过去在溪水旁的乡村生活,弦歌不绝,百姓勤劳耕作。然而,作者感叹他所推行的政策就像鸡肋一样,既不能放弃,又不能带来实质性的改变。 二、三段描述了百姓的艰难生活。男耕女织,但苦于一年到头没有完整的衣服穿,即使丰收年景,百姓也面有菜色。赋税繁重,即使东拼西凑也可能无法完成。这种剜肉补疮的痛苦,无休无止。 接下来的段落,作者表达了对小儒的同情,他们不敢偏袒百姓,因此遭受责罚。虽然如此,作者仍然坚信自己的做法是正确的,只是暂时受到责罚。 最后一段,作者对徐侯(即徐侯)表示敬意,认为他是个清正廉明的人,朝廷对他的任用是明智的。作者也表达了对朝廷选贤任能的赞扬,并期待他日重逢时的欣喜。 整首诗情感真挚,对百姓疾苦的关注和对官员苛政的批评都表现了作者的仁爱之心和正义感。同时,诗中也表达了作者对朝廷选贤任能的期待,体现了作者的远大抱负和理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