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初吉日,四野闻惊呼。 停杯出门看,日食将无余。 有如黑漆盘,来掩白玉盂。 自午而及申,磨盪未还初。 父老涕泗语,便恐天眼枯。 前年六月吉,昼日如煤涂。 众星争光怪,淡月悬天衢。 已谓华生世,不复睹亦乌。 须臾还旧观,田野顿昭苏。 今胡久沦厄,翳昧不可祛。 前时缙绅谓,占度不属吴。 分野受其咎,天道安可诬。 以日诿敌国,不君良可吁。 兹辰为谁食,无路摅臣愚。 太阳万万古,少待收桑榆。 |
这是一首描写日食的诗,以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想象,描绘了日食发生时的景象和人们对此的反应。 诗的开头两句“十月初吉日,四野闻惊呼”,直接点明了日食发生的时间和人们对这一天文现象的反应。接着,“停杯出门看,日食将无余”,描绘了诗人放下手中的酒杯,走出家门去观看日食的场景。 “有如黑漆盘,来掩白玉盂”,形象地比喻了日食发生时,黑球般的月亮遮盖住太阳的景象。“自午而及申,磨盪未还初”,则描述了日食持续的时间,从中午到傍晚,天色一直昏暗不明。 “父老涕泗语,便恐天眼枯”,描绘了人们因为日食而恐慌,甚至担心天眼会因此而枯萎。接着,诗人回忆起前年六月也发生了日食,“已谓华生世,不复睹亦乌”,当时人们以为世界末日来临,但不久之后天色恢复,一切恢复正常。 “今胡久沦厄,翳昧不可祛”,诗人感叹为何现在天色久久不能恢复明亮。“前时缙绅谓,占度不属吴。分野受其咎,天道安可诬”,诗人引述了当时官员们的解释,认为日食是因为天文分野的原因,而非国家的灾难。 “以日诿敌国,不君良可吁”,诗人批评了当时君主将日食归咎于敌国的做法。“兹辰为谁食,无路摅臣愚”,诗人感叹自己无法为君主分忧解难。 最后,“太阳万万古,少待收桑榆”,诗人表达了对未来的信心,相信太阳会重新升起,一切会恢复正常。 整首诗以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想象,描绘了日食发生时的景象和人们对此的反应,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天命的疑惑和对未来的信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