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作者

《虚谷志归后赋十首》

乐天在知命,行止岂人能。
元亮归庐阜,延之牧始兴。
时才宜政柄,老我只诗朋。
何日携君手,西湖共访僧。
作品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对人生哲理和自然美景的赞美诗。通过对诗人白居易和陶渊明的描述,表达了诗人在知命之年,依然保持自由自在的生活态度,同时也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向往和追求。 首句“乐天在知命,行止岂人能”,表达了诗人对白居易的敬仰之情,同时也暗示了诗人自己对于知命之年的态度。这里的“乐天”指的是白居易,而“行止岂人能”则表达了诗人对于自己生活的自由自在的态度,即无论外界如何变化,自己都能保持内心的平静和自由。 第二句“元亮归庐阜,延之牧始兴”,则是对陶渊明和延之牧的描述。陶渊明是东晋末期的诗人、文学家,他的诗歌表现了田园生活的美好和自然之美的追求。而延之牧则是唐代的一位官员,他主张以民为本,注重民生,是一位有名的政治家。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不同人生道路的向往,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于政治和民生问题的关注。 第三句“时才宜政柄,老我只诗朋”,表达了诗人对于自己年龄的增长,更加注重诗歌创作和交友的乐趣。这里的“时才宜政柄”表达了诗人对于政治的关注,但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对于自己年龄的增长,更加注重个人修养和内心的平静。而“老我只诗朋”则表达了诗人对于诗歌创作和交友的热爱,这也是他晚年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最后一首“何日携君手,西湖共访僧”,表达了诗人对于与友人一起游览西湖,欣赏自然美景的向往。这里的“携君手”表达了诗人对于友情的珍视和依赖,“西湖共访僧”则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美景的向往和追求。 整首诗通过描述白居易、陶渊明、延之牧等历史人物,表达了诗人在知命之年依然保持自由自在的生活态度,同时也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向往和追求。整首诗语言简洁明了,情感真挚深沉,是一首值得一读的佳作。
创作背景
《虚谷志归后赋十首》是宋代诗人方回的一组诗作,创作于南宋末年。这组诗描绘了作者在战乱中流离失所、颠沛流离的生活经历,以及对家国、亲情、友情的思念之情。 在这组诗中,方回以“虚谷”为象征,表达了自己对故乡的眷恋和对现实的无奈。他通过描绘自然景物,如山水、花草等,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同时,他还运用了许多修辞手法,如拟人、排比、对仗等,使诗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总的来说,《虚谷志归后赋十首》是一首具有深刻历史背景和丰富情感内涵的诗歌作品。它反映了南宋末年战乱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同时也展示了诗人坚定的信念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下一首
《句》
相关诗词
本诗词核心关键词
推荐购买
名句 | 成语大全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WWW.83334.CN-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