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即心兮心即佛,心佛从来皆妄物。 若知无佛复无心,始是真如法身佛。 法身佛,没模样,一颗圆光含万象。 无体之体即真体,无相之相即实相。 非色非空非不空,不动不静不来往。 无异无同无有无,难取难舍难听望。 内外圆通到处通,一佛国在一沙中。 一粒沙含大千界,一个身心万个同。 知之须会无心法,不染不滞为净业。 善恶千端无所为,便是南无及迦叶。 |
这首诗《佛即心兮心即佛》是一首富有哲理的佛教诗歌,它以独特的语言和意象,阐述了佛教的哲学理念和修行之道。 首先,诗中提到了“心佛”,即心即是佛,佛即是心。这是一种超越物质、超越形态的哲学观念,强调了内心的觉悟和修行的重要性。同时,诗中也提到了“妄物”,即一切都是虚妄的,只有内心的觉悟才是真实的。 其次,诗中强调了“无佛复无心”的重要性。如果能够认识到没有佛也没有心,那么就能达到真正的觉悟,成为真如法身佛。这种观念强调了无我、无执着的修行态度,追求内心的清净和自由。 接着,诗中描述了法身佛的特质,如“没模样”、“一颗圆光含万象”、“无体之体即真体”、“无相之相即实相”等,这些都是佛教中对于法身佛的描述,强调了法身的超越性和普遍性。 此外,诗中还提到了内外圆通、一佛国在一沙中、一粒沙含大千界等观念,这些观念强调了佛教中的宇宙观和世界观,认为一切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只有通过修行才能达到内心的自由和超越。 最后,诗中强调了“知之须会无心法”,即要学会无心法,才能达到净业。这意味着要摆脱一切世俗的束缚和欲望,追求内心的清净和自由,才能达到真正的觉悟和超越。 总的来说,这首诗表达了佛教的哲学理念和修行之道,强调了内心的觉悟和超越的重要性,同时也强调了修行的方法和态度。通过理解这首诗,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佛教的哲学和修行方式,从而更好地面对生活和修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