帘幕风轻双语燕。 午后醒来,柳絮飞撩乱。 心事一春犹未见。 红英落尽青苔院。 百尺朱楼闲倚遍。 薄雨浓云,抵死遮人面。 羌管不须吹别怨。 无肠更为新声断。 |
这首词写暮春之景,抒离别之愁,情景交融,凄婉动人。 上片写春光已逝的景象。“帘幕风轻双语燕”,初春时节,轻风低回,燕子呢喃,似是向人们低语诉说。“午后醒来,柳絮飞撩乱”,午睡醒来,见窗外柳絮飘飞,撩乱了她的思绪。这两句表面上是写午睡醒来所见到的春景,实际上却是写自己的心事重重和情绪烦乱,是景语也是情语。“心事一春犹未见”,她尽管已把一整个春天的诗稿写满心事,但压在眉头心头的事情和感情,还是看不见一丝的消散。见眼前柳絮飘零落去而引发了联想和伤感情绪,飘飘柳絮就像那被薄雾蒙住的眼珠看不清楚前方一样。这个比喻形象、贴切、准确,把一种郁结于心的苦闷情绪表达得淋漓尽致。“红英落尽青苔院”,正当她面对“一树梨花压海棠”的残败景象而伤感不已时,又见到了落红满地、苔藓斑驳的景象。这不禁又使她想起了自己坎坷曲折的人生道路,两相映照,再添加了几分低回不已、长恨无期的惆怅。“一春”,极言所期待时间之长,“犹”字更显出了这份长久的等待中的失落与迷茫。 下片触景生情。“百尺朱楼闲倚遍”,这歇拍句看似点题,但要理解全词的情思却不能仅仅看这一句。只有联系到上片的“心事一春犹未见”而达到一气贯通的境界。上片写出的惆怅情思如不能得以排遣就会像那柳絮一样飘飞不定,而当登高远眺时却感到“薄雨浓云,抵死遮人面”,却使得感情压抑得更深。“羌管不须吹别怨”,在这样的情况下真不知如何才能排遣这种别恨。然而作者并不直接说明如何,却转笔写到:自己宁愿抛弃这种离愁而没有那种能够唤起离愁的乐曲。“不须”二字是说不需要能吹起离愁的乐曲,并不是说根本就没有或不知道该怎样排解这离愁。如果知道怎么排解倒还是免不了要排解的,更何况“别怨”难消呢!在这样的情况下,作者只有向自己作一番自我排遣了。“无肠更为新声断”,只有选择遗忘这条路了。然而这遗忘并不容易,所以作者说“无肠更为新声断”,即断绝不了对那离愁别怨的回想与思念。 这首词以景起笔,由景及情,以情出景,层层递进,步步加深,将离愁别恨表达得十分真切感人。全词情景交融,韵味无穷。以柳絮起兴点题,“午睡”入题,是当时士大夫家居生活的常见场景。以乐景写哀情更显哀情。通篇用景写情、笔调轻灵而又沉郁。词之上片通过对春日的惋惜和留恋表达了一种欲说还休的无奈苦痛;下片则抒发了对远行人的思念和对人生无常、年华已逝的感伤。全词含蓄深沉、凄婉动人。 从这首词中可以看出作者在艺术上善于融情于景、善于营造意境的特点。此外这首词在语言上也极有特点。作者善于运用当句格和顶针格等句式以使语言铿锵有力、词意跌宕生姿。同时这首词在音韵上也极有特点。作者善于运用双声、叠韵等语音手段造成其词音调优美、节拍明快的效果。如上片结句“青苔院”三字连用三个去声字连续开头的垛句就是利用音律节奏将悲凄之情以咏叹的方式表现了出来;又如“抵死遮人面”中的两个叠字更是增强了语意;而下片所举“无肠更为新声断”这一事例本身就是回文:《秦楼月》调的双关即是“从教坠肠断”,作者这样举例说:“不如燕鹧儿齐向白苹边留取残声一片”不难看出其效果只是取用其中的语意层次也就是要将意思递进转换而出又不致将完整的句意中断的意思以达到省醒之效因此连押不避偶韵(这就是首句上联偶韵的地方)。这一种表达技巧也就大大增强了该词的审美效应并得到了良好的审美效果从而使整首词的风格音律上有了独特的审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