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谨劝,见在好持修。 浮名浮利何日了,劳神劳气几时休。 尘世莫淹留。 须早悟,三教理玄幽。 摆脱恩山祛爱海,得归蓬岛赴瀛洲。 只在此心 |
这是一首诗,通过对人生的思考和追求,表达了作者对浮名浮利、尘世淹留的否定,以及对摆脱恩山爱海、得归蓬岛的向往。 首先,诗中提到了“浮名浮利何日了,劳神劳气几时休”,这是对世俗名利和精神的疲惫的深刻描绘。作者认为这些虚无的东西何时才能结束,这些无谓的操劳何时才能停止,这是对人生无常和疲惫的深刻反思。 接着,“尘世莫淹留”表达了作者对尘世生活的否定,以及对超脱尘世的向往。作者认为尘世的生活无法让人得到真正的满足和快乐,因此需要尽早觉悟,追求更深层次的精神满足。 “三教理玄幽”则表达了作者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和追求。作者认为儒、道、佛三家之理都是深奥而玄妙的,需要深入探索和领悟。这体现了作者对多元文化价值的认可和追求。 “摆脱恩山祛爱海”表达了作者对情感纠葛和恩怨的否定,以及对自由和纯净心灵的向往。作者认为需要摆脱世俗的恩怨和情感纠葛,才能得到真正的自由和纯净的心灵。 最后,“得归蓬岛赴瀛洲”表达了作者对神仙境界的向往,以及对回归自然、追求内心的自由的追求。作者认为只有得归蓬岛,才能赴瀛洲,即只有回归自然,才能追求内心的自由和真正的满足。 总的来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世俗名利的否定,对精神疲惫的反思,对多元文化的追求,以及对自由和纯净心灵的向往。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追求,以及对内心自由的向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