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信心火多,多能焚大国。 谁信鬓上丝,茎茎出蚕腹。 尝闻养蚕妇,未晓上桑树。 下树畏蚕饥,儿啼亦不顾。 一春膏血尽,岂止应王赋。 如何酷吏酷,尽为搜将去。 蚕蛾为蝶飞,伪叶空满枝。 冤梭与恨机,一见一沾衣。 机生机,巧生巧,心镬烘烘日煎炒。 闯蜀眉嚬游海岛,扶桑椹熟金乌饱。 金乌饱,飞复飞,四天下人眼眙眙。 孰云我轻薄,石头如何唤作玉。 孰云我是非,随邪逐恶又争得。 古人终不事悠悠,一言道合死即休。 岂不见大鹏点翼盖十洲,是何之物鸣啾啾。 君子食即食,何必在珍华。 |
这首诗以蚕为题材,通过蚕的辛酸经历,表达了作者对底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以及对社会现实的愤慨。 首先,诗中通过“谁信心火多,多能焚大国”、“一春膏血尽,岂止应王赋”等句,揭示了蚕的辛酸命运,表达了对社会不公的愤慨。接着,“蚕蛾为蝶飞,伪叶空满枝”、“冤梭与恨机,一见一沾衣”等句,则通过生动的比喻,揭示了底层劳动人民的艰难处境。 诗中“心镬烘烘日煎炒”一句,形象地描绘了人心如火炉被煎炒的痛苦,表达了作者对人心不公的深深忧虑。而“孰云我轻薄,石头如何唤作玉。孰云我是非,随邪逐恶又争得”等句,则表达了作者对是非观念的坚持,以及对自身品格的自省。 最后,“古人终不事悠悠,一言道合死即休”等句,则表达了作者对人生价值的思考,以及对理想社会的向往。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质朴,寓意深远,是一首优秀的现实主义诗作。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蚕的描绘,深刻揭示了社会现实的不公,表达了作者对底层劳动人民的同情以及对社会现实的愤慨。同时,诗中也体现了作者自身品格的自省和对人生价值的思考,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