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山七十二,高是祝融峰。 下界蛮方近,中天岳势崇。 四维皆佛占,绝顶正秋浓。 翼宿平垂地,雷池暗起龙。 简书曾禹授,燔祭自周封。 拜庙巡阴石,看桥入古松。 雪深居板屋,日转动厨钟。 片水清如镜,洞庭微见踪。 |
这首诗的主题是赞美衡山的壮丽景色和历史人文。诗中通过对衡山七十二峰的描绘,以及中天岳势的赞叹,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同时,诗中也提到了衡山的历史人文,如四维皆佛占,拜庙巡阴石,看桥入古松等,表达了对历史文化的敬仰。 首联“衡山七十二,高是祝融峰。”诗人通过列举衡山的七十二峰,引出最高的祝融峰,突出其高耸入云的特点,为全诗定下了基调。 颔联“下界蛮方近,中天岳势崇。”诗人通过描绘衡山近处远处的不同景象,展现出衡山的广阔和崇高。 颈联“四维皆佛占,绝顶正秋浓。”诗人通过描绘衡山四周被佛寺占据的景象,表达了对佛教文化的敬仰。同时,绝顶正秋浓的描绘,进一步突出了衡山的秋色之美。 尾联“片水清如镜,洞庭微见踪。”诗人通过描述清澈见底的水面,映照出洞庭湖的踪迹,进一步突出了衡山与洞庭湖的关联,进一步强化了诗的主题。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描绘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和历史文化的敬仰和热爱。 |